一个人怎样才能保持经常快乐?社会上流传着两种回答:一曰“知足常乐”;一曰“不知足常乐”。
乍一看,两种答案意思相左,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两者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的,是对促进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思考。
笔者认为,两者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之所以历经长期实践检验并流传至今,想必都是有其道理的。今日探讨对两者的认识,不是轻易地判断谁是谁非,简单地肯定谁或否定谁,而是应当弄清两者的具体含义和用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辩证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们对两者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唯有如此,才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服务。
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它倡导对一定时段取得的东西要有知足感。著名女作家冰心94岁时写的养生联就是“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有知足感,心中自然充满快乐,无过分、非分欲望,自会养成高尚品德。知足常乐,不仅是精神上的一种抚慰和享受,而且会使人从满意和快乐中产生一种新的力量,鼓励人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获取新的成功,新的满意和快乐。正如人们在辛苦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必要“休假”,以便养精蓄锐,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新目标的奋斗之中。显然,“知足”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
人生中的有些事情,如在创造业绩的过程中,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或在自己取得某种业绩时,对他人、集体、社会给予自己的荣誉和回报等,就应当多有“知足感”,应当心存感激。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怀感激,才更有益于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创造新的业绩,新的快乐。否则,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总是不知足,总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谁都对不住自己,严于责人,不知感激,那就难以和他人和谐相处了。可见,在这些事情上多“知足”,多“常乐”,作为一种发展策略是必要而有益的。
所谓“不知足”,就是永不满足。它倡导事物发展不停顿,创造佳绩无止境。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和成功,都不能有“知足感”。马克思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总感到“不知足”,才能产生新的追求,不停顿地去探索、拼搏、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的业绩,获得新的快乐。显然,不知足也不是目的,而是激励自己不停地投入新的追求的又一种手段,是促进发展的又一种策略。
在人生的另一些事情上,如在学习、工作和对事业的追求上,就是要永远“不知足”,在成绩面前找差距,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成功其实是又一个新的起点。总感到“不知足”,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动力、活力和激情,并在一个个“不知足”的探索中,创造新的业绩,享受新的快乐。否则,陶醉于已有的成绩,满足于已有的成功,盲目乐观,那将会渐渐成为新竞争中的落伍者。落伍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不知足常乐”强调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由于任何事物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永不停息的。因此,就某一个阶段而言,对事物发展感受上的“知足”,是相对的、暂时的、阶段性的;就发展的总过程而言,对事物发展感受上的“不知足”,是绝对的、长久的、无止境的。相对的、暂时的、阶段性的“知足”与绝对的、长久的、无止境的“不知足”,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和感受。因此,两者应当是有机结合的,也是可以殊途同归的,“知足”和“不知足”都不是目的,而是适应事物发展阶段性、连续性需要的两种策略。
就个人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把“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证统一起来呢?这里,笔者想起了雷锋的一句话:“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两个看齐,两种倡导,其实是一个道理。生活上多“知足”与工作上“不知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更满意地生活,更奋发地工作。当然,提倡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决不是要当苦行僧,决不是生活水平越低越好,而是要提倡一种精神,强调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求不要过高,不要一味追求高水平,要知足常乐,并以此激励自己奋力于事业上新的追求。而在学习和创业上,则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勇创一流,永不知足,永不止步。在一个个“不知足”的探索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永葆“不知足常乐”的良好精神状态。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向社会和人民索取的尽量少些,对社会和人民奉献的尽量多些,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更大了。人人都这样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更快了。可见,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像雷锋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才能理智地把“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证地统一起来,并自觉地从一些事情上、一定阶段上的“知足常乐”,不断走向在另一些事情上、长远发展上的“不知足常乐”,从而使自己的一生真正成为奋斗不息的一生,不断完善的一生,常乐常新的一生。
我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很穷很穷,只有光秃秃的石头山,干旱之年田地里寸草不生,许多孩子都上不起学。爸妈见我聪明伶俐,不忍心看我失学,便背井离乡,带我来到了北京,他们要边打工,边供我上学。 在北京,我们租住在一个地下室里。那里阴暗潮湿,白天也要开灯。夏天屋里像蒸笼,晚上热得睡不着觉,我就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边扇扇子,边看着星光闪烁的夜空。天上的月亮好圆呀,那里是嫦娥的家,我仿佛看到嫦娥姐姐在翩翩起舞,仿佛闻到桂花的奇香。
一天,爸爸说带我去上学,我惊喜万分。走进学校大门,哇,学校好大,窗明几净,温暖的阳光铺满了半个教室。同学们那样友好,老师那样慈祥亲切,上学的感觉真好! 要春游了,我高兴得几天都睡不好觉。十岁之前,我从没迈出过山村一步,来北京后,爸妈为了我,为了支撑这个家,每天不停奔波,看到他们脸上一道道的皱纹, 头上一根根白发,我根本不好开口让他们带我去玩,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吃饭时,同学们掏出花花绿绿包装的食品,令我眼花缭乱,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就餐, 我微笑着拒绝了。我拿着装了两个烧饼的小塑料袋边观赏美景边溜达。
啊!山是那样美,水是那样绿,花是那样艳,鸟儿的叫声是那样清脆,仿佛是人间仙境,我如 醉如痴。烧饼吃起来真香,啊,生活真美好! 看到别的孩子都上课外班,爸妈也要给我报一个,我选择了作文班。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她要求严格,教我学普通话,学习规范化话语言;用作文范例启发我的写作思路。啊,原来语言是那样奇妙,构思是那样有趣,从此,我爱上了作文班,迷上了写作文。 眼前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奇;身边的一切,都令我感到美好。尽管在别人眼里我有点可怜:身上总是那身校服,笔装在药盒里,兜里没有零用钱,但自信与快乐陪伴着我度过每一天,“知足长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