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顶针.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顶针的好处是能够使原来彼此相对独立的诗句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朗读起来也显得十分连贯,诗歌本身也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汉末乐府民歌《平陵东》就熟练地运用了这种方法.有诗句与诗句之间采用顶针方法的,如宋代诗人王十朋的《杜鹃岩》:
游宦三年乐事违,岩花笑我鸟催归.
归来又被岩花笑,笑我登岩何太稀.
有些词曲,部分句子需要重叠,实际上也等于采用了顶针方法,如南宋刘克庄的一首《忆秦娥》: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此词两处顶针,将上下片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借此词表达了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偏安政策强烈不满,对时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可见在词曲中局部使用顶针手法效果也非常好.
也有章节与章节之间,诗与诗之间采用顶针方法的.如王安石《忆金陵三首》,每首绝句间都用顶针的方法加以连接:“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缈缈水茫茫.”“烟云缈缈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陈迹故难忘.”“追思陈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煌.”
“ 牵衣顿 足拦道 哭 ,哭声 直上干 云霄 。” ( 杜甫 《 兵 车 行 》 );
游 山只 道寻高处 ,高处 何 曾见 故 乡。 ( 宋代 李遘 《 登越 山》 )
秋色连 波 ,波 上寒烟 翠 。 (范仲 淹 《 苏幕遮 》 )
青青 河边草 ,绵绵 思远道 。远道不 可 思 ,宿 昔梦见之 。梦见我 在旁 ,忽觉在 他 乡。他 乡各异 县 ,展转不 相见 。 ( 汉代无名 氏 《 饮 马长城窟 行 》 )
楚 山秦 山 皆 白云 , 白云处 处长 随 君 。长 随 君 ,君 入 楚山里 ,云亦 随 君渡 湘 水 。湘 水 上 ,女 萝衣 , 白云堪 卧君早 归 。(李 白的 《 白云歌送 刘十六 归 山 》)
覆 月 山下 龙 光寺 ,玄武 湖 畔五 龙 堂 。想 见 旧时游历处 ,烟 云渺渺水茫茫。
烟 云渺 渺水 茫茫 ,缭绕 芜 城一 带 长 。蒿 目黄 尘 忧 世事 ,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 思尘 迹 故难 忘 ,翠木 苍藤 水 一方 。 闻说精 庐 今更 好 ,好 随残汴理 归煌 ( 舟 )。 (王安石 的《 忆金陵三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