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西汉初年,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成为此后2000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的特点。董仲舒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而法家思想实际上支持着他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2、唐代科举制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统一的封建朝代。在文化上,唐代以儒家学说为封建统治的主要思想工具,并全面推行科举取仕制度,把文化教育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所谓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通过设科考试的手段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所以称之为科举。科举制度始于隋代。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除官爵的世袭制,规定每年州县地方官以文章华美为标准,向中央推荐文士。后来发展到以十科举士,其中的“文才秀美”一科,即为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唐代把科举正式确定为制度,并增加科举的科目,除进士科外,又设立秀才、明法、明算诸科,还加设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学等科目。唐代皇帝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并亲行殿试,增设了武举。科举的各种科目中,只有进士科是最重要的,也是常设的。
唐代科举制度,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①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般是没有爵位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每年仲冬,中央和各地的学馆,通过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中央尚书省。学馆外的知识分子,则凭学历自己向各地主管机构报考,考试合格后由地方主管机构报送中央尚书省。然后统一办理手续,参加中央政府举办的省试和吏部试。因此考试分为三级举行:乡试——省试——吏部试。
②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唐代科举科目繁多,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两种。明经科以解释儒家经典为主,进士科以时务政策问答为主,但两种都把儒家思想作为考试内容的基础,实际上都是选拔能够通经治世的管理人才。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其中以策问为最重要,即按题作文,回答人事政治方面的问题。
③考试的结果和待遇。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办法,也是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手段。一旦科举合格,即可授官,进入封建统治阶级的队伍。因此当时人们把进士中举称为“登龙门”。
唐代全面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制度,起到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作用。这是因为,通过科举制度,封建的中央政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的思想标准选拔官吏,从而不仅加强了思想统一,而且为各地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调合了阶级矛盾。但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使文化为政治服务,因此科举制度的盛行,在一定意义上又阻碍了非政治文化的文化内容发展,并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浓厚的读书做官意识,形成了对于官僚政治的极大依赖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唐代科举制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1]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