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分封制度不同,所以首先封地大小就有明显的不同,封地的大小影响到人口、资源的多寡。其次分封的制度不同,制度不同导致手里拥有的实权的不同。先从周朝看,周朝的“侯”的领地远远超过一个县城,尤其是战国时期天下才10几个“侯”国。地域本来就大,人口资源都远远强于中央朝廷。秦朝废除封建制,改为郡县制,不提。楚汉争霸时项羽分封的诸侯王的封地也远远大于县城。另外这些诸侯王要么是尚有一定余威的六国贵族,要么就是本来就有兵权在握的军阀,所以实力远大于名气。汉初的异姓王同样是拥有兵权的功臣,封地“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面的七国之乱的诸侯王也是封地太大外加独立行政权很强导致的。所以之后推出“推恩令”进一步分割同姓王的领地,导致王国的封地在一个郡内,就基本没有什么动乱,一直维持到三国。三国的王都是自封或者用权力逼皇帝封的大军阀,跟一般正常途径分封的同姓王没什么可比性。晋时期的藩王一来封地很大,大国2万户,次国1万户,小国5千户。另外藩王不需要去藩国,结果还是中央政权实力不如地方政权。之后再出现藩王作乱并能形成一定规模不外乎于此原因,无论是侯景、朱棣、三藩都是封地很大而且手握重兵。总而言之,历史上很多时期藩王的封地远远大于一个县城,而且手里掌握兵权。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