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2024-11-29 08:02: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一、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培养风险责任感。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要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实际工作中重要的关系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问题。
  2、提高自我素质,注重知识更新。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强化基本功,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依据法规准则,扣紧审计环节,合理取证,有效检查,全面分析,审慎结论,不因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步骤不适当而影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3、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重依法审计。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要严格依法审计,当前最重要的是依法审计和执法中客观公正。
  4、实施过错追究责任制。即按照过错责任追究原则,追究有关审计人民的责任和领导的连带责任,谁违法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和有关领导不仅增强了责任心,同时也强化了风险意识。从而,在执业中采取防范的避险措施,做到客观、谨慎,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抓住关键环节,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体系:
  1、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一方面在总的审计计划安排上,突出重点,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搞好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审计覆盖面,并在这一覆盖比率中求精品、求质量、上档次。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审计项目计划中,要合理制定审计方案,选择审计方法,安排审计,力量,确定审计时间和工作目标、明确审计人员责任。
  2、严格审计执法程序,把好审计程序关和审计证据关。
   3、把好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关。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判断被审事项的合法性、效率性的准绳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处理的客观标准。

回答2:

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存在最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仅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失,还会使审计机关面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而被送上被告席,巨额赔偿也往往造成审计组织破产倒闭。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依然是可控的,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识别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以规避。 一、改善审计环境 (一)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适时修改并制定更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审计法规,尽可能使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有关事项有法可依,提高审计工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降低工作中的随意性、主观性。 (二)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和学习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根据企业体制需要,实行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善控制环境,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三)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和沟通 广泛深入宣传《审计法》及审计部门的地位、职能、作用,对一些重要的项目特别是政府、领导机关、社会舆论及人民群众关注的审计项目,审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普遍性及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汇报和通报,让包括管理部门、审计对象在内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审计、理解审计、配合审计,消除对立,减少误解,优化审计环境,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体系 (一)风险防范从接受审计任务开始 各种性质的审计组织都应尽可能去完成职责范围内且有明确目的的审计项目,不要扩大范围。美国的审计组织所要求的任务首先判断先期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成该项目的可行性后才决定是否接受任务,即用谨慎避免自陷泥潭。据调查,美国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90%以上是国会委员会及其成员和立法院委托的,其余任务是法律规定的,几乎没有审计部门自定项目。 (二)科学选择与设置审计风险点 集中精力和资源对最易发生审计风险的领域和关键点加以重点防范和防御,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做法。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风险,如果把多年审计实践总结出来的财务错弊倾向性问题作为风险点昭然于全体审计人员,会大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点对审计人员起着导向作用,它的选择和设置需要重视和谨慎。但需要注意的是审计风险点揭示的是审计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审计问题错综复杂,所涉及的审计风险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形势发展和审计环境变化后,必须适时修改和健全已经建立的审计风险点,使这一模式真正有生命力,真正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 审计按标准操作可以避免很多风险。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审计规范》和规定的审计程序,严把调查取证关,对收集的审计证据和合法性进行鉴定,确保审计证据合法有效。二是完善审定会、听证会等制度,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规范审计行为。三是准确运用法律法规。无论对审查出问题的性质认定,还是针对存在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必须准确、有效。四是实行被审计单位承诺制,以承诺书的形式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出所提供资料真实、完整的承诺,不失为适度化解审计风险的必要举措。 (四)加强审计复核工作 要建立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和复核部门三级复核制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复核责任。把复核的重点放在与审计处理处罚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审计复议或审计诉讼的重大事项上,严格对照有关要求提出复核意见,降低审计风险。改进复核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改变以往书面审查的单一复核方法,复核人员要有重点地深入审计一线,了解有关复核事项,特别是对于统一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项目,要提前介入,及时要求审计人员补充证据,提高审计复核的质量,扩大审计复核覆盖面,将所有审计项目纳入复核范围,不留盲区,避免审计工作潜伏风险。不断补充和完善与审计复核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复核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发挥审计复核的作用。 三、提高审计技术程度 (一)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收集审计证据必定要运用一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现阶段,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内控制度情况,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用风险概念规划和指导审计工作。 (二)革新审计技术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发展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在线实时审计,加大对审计线索电子化和网络实体审计的研究和探讨,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以便获得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参与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评审和验收,要求建立财务会计软件的审计接口和审计通用 数据通道,审查软件的合法性、安全可靠性、可审计性及可维护性等,特别是确保整个系统的可审计性。三是尽快开发审计软件。四是加快审计电算化的立法工作,针对电子数据、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货币等方面的有效性、合法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做出规定,使审计电算化有法可依。 四、强化审计主体的风险控制 (一)建立审计员制度 审计员制度是审计职业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审计员为核心的审计工作制度,它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水平将审计人员划分为相应等级并规定相应职权和责任,在审计中实行审计员负责制度,对整合审计人力资源,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增强现代审计风险意识 增强审计风险意识、规避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实施审计监督的过程就是审计风险产生的过程,又是审计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审计风险的过程。要切实树立起现代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正视风险,正确估量风险,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以科学、严谨、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规范审计行为,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目前审计所处的环境并不容乐观,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呈攀升趋势。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着力保证三个方面的素质不滞后,即运用现代科技技技能不滞后,专业素质不滞后,廉洁素质不滞后。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确保达到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要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注意加强后续教育,抓好跨学学科知识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职业关注意识。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从主观上遏制审计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