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天人合一,为何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2025-01-05 04:31: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回答2: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是指人类与天地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空中神秘的天象能够影响到人间的各种事件,而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天地大运。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点,意味着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地利。而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则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了自然界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平衡,意味着整个宇宙的各种要素都应该和谐相处,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因此,《易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是整个宇宙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哲学观点之一。

回答3:

在《易经》中,天的意义远比地广袤而深远。天被视为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人则是天地之间的界限,是连接天地的纽带,同时也是天地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类与宇宙最高层次的联系,是人通过通达天命和宇宙规律,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而不说地人合一或天地人合一,可能是因为地人类居住的大地,不及天那样宏大深远,不具有同样的高度和独特之处;天地人合一则可能会弱化人与天的关系,普遍化到“地”这个层面。因此,《易经》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便进一步强调人类与宇宙中最高层次的联系。

回答4:

因为人本来就在地上生存,已经是一体了,如果说天人合一的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天地人合一。

回答5:

“合、一”两字不能舍弃自不必说,而“天地合一”无法突出“人”的重要,“地人合一”又不能显示“天”的尊贵,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就只能把“地”字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