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然而,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诞生了。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诞生历程
1871年5月28日,法国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反动政府对全城革命者实施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5月29日,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曲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最初《国际歌》,使用的是《马赛曲》的曲调。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这三段。《国际歌》发生的最大改变,并不是不同语言的翻译问题,而是其版本是否完整的问题,这是许多歌唱者都不知道的。中国人熟悉的中文版《国际歌》有3节歌词,这其实是照搬苏联的结果,而鲍狄埃的原版作品,却有6节歌词。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