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助听器验配的流程
为保证小儿助听器验配的效果,建议验配者应遵循相同的验配程序和方法。
1、小几年龄的界定
0-6岁,将其划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三个年龄段。
2、助听器
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所有类型和种类的助听器。
3、耳模材料:
不产热,无形变,对人体无毒、不产生变态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化工产品。
4、验配前的准备
4.1 详细向家长、亲属和监护人了解并记录小儿的现病史和既往史,力求找出导致和影响耳聋的原因。特别注意区分是否为遗传性聋或药物中毒性聋或自身免疫性聋。因为这些耳聋都有可能导致听力的渐进性下降。
4.2 进行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尤其要注意鼻咽部、咽鼓管和中耳腔的病变,这些部位的病变常可导致听力的波动。
4.3 对疑有脑瘫、智力低下、孤独症、多动症、交往障碍等疾患的小儿,要请求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帮助,以排除非听力性言语障碍。
4.4 学习能力检查不仅仅是对智商的了解,而是对于小儿交往能力,应对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的掌握,其结果对于制定小儿的训练计划和预测训练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5 根据年(月)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行为测听方法,了解小儿的主观听力情况。建议:0-3个月,采用听性反射;4-6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反应;6-28个月,采用视觉强化测听;28个月—6岁:采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的方法进行。大龄儿童除了测定气导听阈外,应同时检查骨导听阈和不适阈,这些对于助听器的选择十分重要。
客观听力测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听觉反应阈,可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摇篮床测听、听性脑干反应、40赫兹相关电位、耳声发射、声导抗、多频稳态反应等,其中声导抗可以排除中耳疾患,耳声发射可鉴别蜗后病变,应列为必查项目。新近推出的多频稳态反应是一种既有频率特性,又可对耳聋程度做出判断的客观测听方法,对于小儿的助听器验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荐。 在行客观听力检查时,应尽量同时对骨导听觉反应阈做出判定。
4.6 影象学检查可以排除和确定内耳及相关结构的异常,常规应检查CT和MRI
4.7 怀疑耳聋与自身免疫有关时,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5、耳模制作和试戴
5.1 耳模的作用:耳模不但具有将经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固定助听器、防止脱落;使得助听器配戴舒适;密闭外耳道,防止反馈啸;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因此凡是选配盒式和耳背式助听器时,必须制作相应的耳模。
5.2 耳模的种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耳模可分为软耳模、半软耳模和硬耳模三种。软耳模与耳郭和外耳道软组织相容性好,不容易造成损伤,因此为小儿使用助听器时的首选。
5.3 耳模的形状:耳模的形状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极重度和重度聋,选择密封性好的壳式耳模;重度和中重度聋,选择框架式耳模;中重度和中度聋,选择半框架式耳模;中度聋和轻度聋选择耳道式耳模。
5.4 声孔的形状和阻尼:号角式声孔可较好地提升高频的声音;反号角声孔可降低高频声输出;在耳模胶管或耳钩中放置阻尼可降低中频输出。因此当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时应选择号角型声孔。
5.5 气孔的选择:气孔可降低堵耳效应,使其配戴更力口舒适,因此在不影响声孔位置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之。
5.6 耳模的更换:由于小儿的耳郭和外耳道的不断发育,一段时间后,密封性降低,对于听力损失较重者,会出现反馈啸叫,影响助听效果,因此需定期更换。对于听力损失较重,配戴的助听器声输出较大的小儿,更是如此。一般,3个月内小儿,应每月换一次;3-9个月,应两个月换一次;9-18个月,应三个月换一次;18-36个月,应六个月换一次;3-6岁,每9个月或一年换一次。
部分小儿会对耳模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应引起注意。
6、助断器的选择
6.1 助听器形状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助听器主要有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盒式助听器配戴不便,由于身体的板障效应,具有较多的低频噪声和摩擦噪声;耳内式和耳道式需要定期更换外壳,由于麦克风和耳机的距离近,为防止反馈啸叫,声输出不宜太大,并且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小儿不宜首选这几类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不但配戴方便,而且声输出的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应作为小儿使用时的首选。
6.2 助听器技术线路的选择:现阶段,助听器根据控制方式和技术线路的不同,可分为模拟助听器、编程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三种,其中全数字助听器具有声音分析能力,分辨率高、配戴舒适并且能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因此小儿应首选此类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小儿,为保证对声音的听感知,模拟助听器也是一种选择。
6.3 助听器声输出的选择: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应与听力损失相适应,一般在听力损失稳定的情况下,轻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dB(SPL)的助听器;中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05-114dB(SPL)的助听器;中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15-124dB(SPL)的助听器;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25-135d6(SPL)的助听器;极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35dB(SPL)以上的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呈渐进性下降的小儿,所选助听器的输出应适当放宽一些。
7、助断器的配戴耳
双耳听力对于辨别声音的方向,减低环境中噪声的干扰,提高分辨率,减少配戴疲劳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儿应坚持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更为重要的是双耳同时配戴可以避免出现"听力剥夺"现象。如因特殊原因暂时选配了一只助听器,要创造条件,尽量做到两耳交替配戴,并尽快选配另一耳的助听器。
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单耳听力障碍的小儿,也提倡通过助听器改善听觉质量
8、助断器的验配、效果评估和适应性训练
8.1 助听器的验配提示:助听器验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力测试的准确性和对听力测试结果的正确分析,小儿行为测听的听阈往往比实际听阈要高,特别是对于初次接受纯音测听的小儿,此点应引起充分注意。而现时的各种客观测听方法均有局限性,决不能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助听器验配的依据。正确的选择是综合分析多种测听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助听器验配,行为测听的结果尤为重要。
根据听力测试结果,选择助听器的增益、输出和输出限制是最常用的验配方法,但是由于小儿的外耳道容积和中耳系统的阻抗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确定目标增益时,不但要考虑到验配公式的选择,还要测试并修正外耳道的共振峰曲线。真耳藕合腔差(RECD)的测量和应用,在考虑小儿听觉器官特点的同时,还修正了由于耳模和耳内机壳对声压物理量的影响,虽然比较繁杂,但对于验配的准确性十分必要,值得提倡。
8.2 听器的效果评估:大部分初次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很难象成人那样可以与验配者默契配合,更不能准确描述助听器配戴后的感觉,因此小儿的助听器效果评估需要多种方法和多次测试才能准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数量评估法、
Ling氏六音法、言语测试法、功能评估法、介入增益法等多种,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自由组合。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均应先对双耳分别评估,再对双耳同时进行评估,部分小儿会出现双耳助听效果与单耳助听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应根据主诉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助听器的听力补偿效果不仅取决于助听听阈,而且与助听后的不适阈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每一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再测定助听听阈的同时应常规测定不适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助听器效果评估方法,均需要在不同的声音环境下进行才有实际意义,特别是数字助听器,只有在嘈杂环境下,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至少应在不同的模拟噪声环境中让小儿听取测试音,有条件时应让配戴者亲自到各种环境中体会助听后的感觉。
8.3 听器的试戴和适应性训练:对助听器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后,要在成人的陪同下让小儿进行试戴,试戴期间注意观察小儿的躯体行为有无异常、耳模对软组织有无损伤、助听器有无反馈啸叫、小儿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反应等。
几乎所有小儿在配戴初期,均对助听器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应,反应强烈者会出现拒戴现象。此时决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应设法转移他们对助听器的注意,或将音量降低直至将其关闭。在进行听觉练习时,应先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听取节奏明快但韵律柔和的声音,以增加"听"的兴趣。为防止产生听觉疲劳,开始练习时,声音应由小到大,配戴时间应由短到长,声音环境应由简单到复杂。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还要让小儿练习听取并分辨听力测试和助听器效果评估时使用的声音信号,例如纯音、啭音、窄带噪声、言语噪声、音响器具声等,以备再次检查和评估之用。
8.4 听器处方:经试戴和适应性训练,确定助听器的各项性能参数和工作状态后,应开具助听器处方。处方的内容包括:耳模的种类和形状、声孔和气孔的种类、助听器的型号、耳钩的种类、音量和音调的位置、声输出限制的方式、程序的设置、增益的大小、电池的型号、助听效果的满意度、使用时注意事项等。
8.5 康复训练辅导:助听器配戴的目的是声音的听取和语言的学习,为达此目的,验配小组应根据小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学习能力水平、助听器配戴效果、家庭配合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听觉语言训练计划和阶段目标,由语言训练师与家长共同实施。
8.6 听器效果的定期评估:在使用过程中,助听器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小儿的听力状况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因此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检查。届时主要是重新测试听力,检查助听器性能,评估并调整助听器工作状态,重新出具助听器处方、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确定新的训练目标。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戴助听器的第一年应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
8.7 卷调查:助听器配戴后对小儿的影9向,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影响肯定是全方位的,对此家长和监护人了解的最清楚。验配小组应设计相应的问卷,让家长和监护人反馈小儿的听力语言康复状况,借以了解助听器的验配效果。
9、助听器辅肋装置和技术的使用
包括磁电感应装置、音频输入系统、调频接收、移频技术等。目前我国对这些装置和技术的使用还十分不普遍。实际上如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装置和技术,将是对传统助听器使用方式的极大补充和拓展。
一、读懂听力检查报告
孩子听力检查报告有以下几种:声阻抗、听觉脑干电位ABR、多频稳态ASSR、(颞骨)CT影响检查(显示中、内耳及内听道情况)等等。医院一般只给做这些客观检查,总体来说这些结果必须换算成纯音听力的单位:听力级来分析,它们只能对残余听力作出预估,与真实的听力损失(纯音行为听力)存在误差。对于还无法完成纯音测听的小儿,家长们应杜绝不做视觉强化等行为测听和多频稳态就选买助听器!选择助听器前要尽量配合助听器验配师进行一下主观的行为测试,将行为测试结果结合ASSR、脑干ABR等报告,全面了解孩子的听损程度及听力质量。
二、功率至上兼顾性能
小儿听力损失一般都较严重,并且一时听力也难测得非常准确,选择儿童助听器,应预留足够的增益。如果孩子的低频听损有频率缺损,或者总体低频听损达到100dB的,而且行为测听对照下低频也是大于90以上的,请考虑选择675电池的数字机。而高频大于110的孩子,如果低频也很差,那么就需要家长去做好电子耳蜗的准备,在为孩子做人工耳蜗前,如果年龄允可(年龄较小一般指小于18个月孩子)最好要为孩子先选用至少半年以上的超大功率助听器。听损如此大的孩子戴助听器可能并不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如果孩子戴助听器后能够听懂简单话语,会使植入人工耳蜗后效果不佳的风险大为降低。在为极重度聋儿选配助听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低频补偿效果和助听器的增益,先得听到,才有听清!
三、助听器品牌的选择
有心的家长可能会留意到,无论选择那个品牌的助听器都有很好效果的孩子,也都有效果不怎么好的孩子,实际上小儿佩戴助听器效果首要决定因素是孩子的听力和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只是将声音放大后使孩子听到本来(未戴助听器前)听不到的言语声,这是每个品牌都可以做到的,否则就不能称为助听器了,也就是说从效果单一方面来讲只要助听器功率合适各个品牌助听器几乎不存在差异,
但不同助听器品牌之间在设计细节、噪音控制理念、产品稳定性、防水性、儿童耳钩等方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几乎影响不到效果好坏,但会和舒适度及后期服务的繁索程度有关,如一个产品稳定性及防水性能不好产品,后期维修机率增加,会耽误孩子一些语训时间等。
另外各个厂家均推出针对儿童的助听器,小儿助听器和成人助听器的不同在于针对儿童耳廓结构设计不同耳钩,电池加装锁定装置,加装灯光提示工作状态等,在声音放大的本质上和成人助听器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这种行为市场意义远大于实质的差异。
综上,各位家长在选择助听器品牌时一定不能因为看到某一个孩子戴了某种助听器效果好(很多厂家的市场活动就是带效果好的孩子做表演或演示)而放弃自己原有的助听器(甚至使用时间都不长)而去追风,这是极不理性的。
四、耳背式助听器还是耳内式助听器
选耳背式助听器还是耳内式助听器,耳背式外观体积较大,戴在耳朵上易被发现,但是因为共振声管较长,可以获得较好音效音质,而且功率较大,在孩子换耳模时间不影响孩子使用。定制机体积小,美观,但相对功率较小一点,如果很小孩子验配就会存在用不了太长时间因为孩子耳道长大需要换外壳,换外壳期间助听器不能使用,所以家长和验配师在选择的时候有一些犯难,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年龄太小,小于5岁,选配定制机换机壳太过频繁,不宜选择,另外如果家人对于外观不是太在意情况下都建议选择耳背机,使用耳模。如果想使用定制机,孩子的年龄还是要稍大一点,耳道变化没有那么快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
五、细节决定效果
儿童助听器选择的同时更要考虑验配中的一些细节,细节往往决定了验配的效果。耳模就是众多细节中的最重要一点,比如:低频好的孩子本来可以说是幸运的,那么选择适合的产品后还必须选择适合的开放式耳模,充分保护孩子的低频听力并尽量扩展孩子低频听域,让孩子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舒适性和安全性兼具。而比较小的城市的家长如果当地没有这些技术支持,那么就应该尽量督促验配师给低频较好的孩子制作硬耳模,并开启气孔。而高频听损重的孩子选用耳模的时候还有一个细节要考虑,最好选择加强型的耳模导声管,防止高频补偿效果的衰减。只有充分考虑细节才会完美发挥助听器的补偿效果,帮助孩子走出人生第一步。
六、助听效果评估
如果选择儿童的助听器时没有做助听器效果评估的话,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即是否听得清,大概听得清多少,听得是否舒适,会否损伤残余听力等等不清楚,这样卖的助听器千万别买!否则,家长必会陷入:助听器效果不理想——换机——语训效果不理想——耳蜗——,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是难以计数的,真正耽误的是孩子康复的黄金期。
年龄在7岁以下的小儿验配流程注意问题:
1、验配前的准备
(1)详细向家长了解并记录小儿的现病史和既往病史。
(2)进行耳常规检查,要注意鼻咽部、咽鼓管和中耳腔的病变,这些部位的病变常可导致听力的波动。
(3)对疑有脑瘫、智力底下、孤独症、多动症、交往障碍等疾患的小儿,要请求精神科和神经科的帮助,以排除非听力性言语障碍。
(4)对小儿学习能力的检查。
(5)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和确定内耳及相关结构的异常,常规应做CT和MRI检查。
2、根据年(月)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行为测听方法
建议:0-3个月,采用听性反射;4-6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反应;6-28个月,采用视觉强化测听;28个月-6岁:采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的方法进行。
客观检查: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事项相关电位,耳声发射,声导抗,多频稳态等。
3、耳模的更换一般,3个月内小儿,应每月换一次;3-9个月,应两个月换一次;9-18个月,应3个月内换一次;18-36个月,应6个月换一次;3-6岁,每9个月或一年换一次。
4、助听器的选择
(1)助听器形状的选择,小儿应首选耳背式助听器。
(2)助听器技术线路的选择,因选全数字助听器。
(3)助听器声输出的选择,
轻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dBSPL的助听器;
中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114dBSPL的助听器
中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15-124dBSPL的助听器
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25-135dBSPL的助听器
极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35dBSPL以上的助听器
5、助听器的验配\效果评估
正确的选择是综合分析多种测听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助听器验配,行为测听的结果尤为重要。
小儿的助听器效果评估需要多种方法和多次测试才能准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数量评估法\Ling氏六音法\言语测试法\功能评估法\介入增益法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自由组合。
6、康复训练辅导
小儿佩戴助听器后一定要在专业的机构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7、随访
小儿在佩戴助听器的第一年应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随访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