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进一步阐明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要务。没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可以想见,在贫困普遍化所导致的死灰复燃中,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可言的。中国还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现代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面临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毫不含糊地将经济社会发展置放于第一要义的地位,就是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实践出发,积极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看到,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水平还很低,还有相当多的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离世界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世界奇迹,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还有待加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毫不动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迟,对“落后就要挨打”有深刻体会,所以常会提出“赶超战略”,容易急于求成,容易一心只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不顾其他。经济增长相对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在短期内即可见效。历史经验已反复表明,只埋头抓经济,常常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点也不能动摇;我们又必须反对唯经济主义发展观,一点也不能含糊。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和发展质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科学发展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既是党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又是推进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机理与方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还包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善于汲取群众智慧,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