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今年上四年级了,口才好得很,可写作文总是写不好,为什么

2024-12-19 08:4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憋老半天才瞎编出一篇。”一个“憋”字,显出多少困窘;一个“编”字,道出几多无奈!

  人本来应该是会写作的,因为写作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它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显现而已。你看,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先民,还没有受到教育,更没学过写作,但他们却会写诗;还有着名作家沈从文,巴蜀鬼才魏明伦,他们都没读过什么书,连小学文凭也拿不出来,自然也没有什么人教他们去写作,但他们的作品却真切动人,文采斐然。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写作呢?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写作,学到初四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都快打完了,而写作那么一件小小的事情还没学会,以致有些同学一听到要写作文,仿佛大难临头,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突然打了一个寒颤――我们的学生不是天生不会写作,而是在读书和学习中学会了不会写作!

  想想我们的学生吧从我们这儿得到的教导吧。

  首先是思想被禁锢。人的思想是天生活跃的,尤其是童年和少年,他们的思想,像天空的鸟儿,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又可像草原上的奔马,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你到小孩子中间,那一张张小小的粉唇常常会让你惊叹不已。在他们的眼中,星星可以做菜,蝌蚪能够思考,太阳有嘴巴,风儿有颜色……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写作课上教师苦口婆心,把他们的思想紧紧禁锢住了。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教师就反复交待要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高尚纯洁的情操,展现美好的心灵,揭露丑恶的观念,要讲团结友爱、大公无私、文明礼貌、舍己救人等等等等,然后才开始写作。有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谁还能自由思想,谁还能放飞心灵?“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如是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只在于思想。”帕斯卡儿也如是说;就连鲁迅先生也常常“忽然想到”,然后就记下他所想到的。而我们的“听话”的孩子在学会听话的同时也学会了盲从,学会了人云亦云,从而是渐渐丧失了独立的思想,丧失了独立表达思想的能力,也丧失了写作的能力。

  其次是真情被压抑。刚起步的作文只不过是真情的流露,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态度的一种载体而已。而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又是感情最丰富、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渴求理解的期盼,被人误解的惆怅,恶作剧后的得意,遭人作弄后的愤懑,被人接纳的愉悦,遭人拒绝的苦恼,心灵的冲撞,矛盾的纠缠……他们的每一分钟都有情感的波澜在起伏,浪花在飞溅。如果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很有可能写出佳作美文。可惜我们的老师往往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带着生活的鲜活气息的作文,总是用这样一个哲理,那样一个经验来“指导”学生,却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理解,更不要说有些学生稚拙的甚至有些偏激的作文了,那更是让老师如临大敌,总会得一番深刻冰冷的教诲。于是学生的苦恼得不到释放,快乐无人来分享。而那些胡编乱造的或是抄袭的作文却往往得到老师的好评。于是,真情实感没有了,写假事、抒假情的作文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第三,文思被扼制。写作其实应该像散步,无拘无束:踱着方步,迈着碎步,蹦着跳着往前移,屁颠屁颠往后退;散步时可以摘朵花儿,捡块石子儿,听听鸟叫,看看蝴蝶;散步时可以任思绪飞扬,天南海北。但如果真的有人来教你怎么散步,告诉你散步时左脚应怎么出,右脚应怎样迈,左手应怎样摆,右手应怎样放,学着学着你肯定就不会散步了。写作也一样,老师总是“耐心”的告诉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要怎样过渡,怎样埋伏笔,怎样设悬念,怎样首尾呼应,更有甚者总结出这样那样的秘诀、心法一串串。那么好了,你一提笔,满脑子都是这个要怎样那个要怎样,你还有心思作文吗?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不要必要的写作技巧指导,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是主题,技巧和形式永远是位居第二的,不是吗?否则我们不是又回到八股文时代了吗?童话大王郑渊杰曾说,他日前旁听了半节教孩子如何写作的课,“一听吓一跳,那老师讲的几乎全是让人今生今世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话。”他说:“我教儿子时不教写作,而是训练六个部位:眼睛、鼻子、嘴、耳朵、手和脚。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我会告诉你如何将自己的眼睛训练成鹰眼。然后是鼻子,以此类推。六个部位训练完毕,孩子写作文就左右逢源。”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毋庸讳言,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在观念上是畸形的,在实践上是模式化的。因而导致学生作文思维僵化,思想肤浅;人云亦云,个性泯灭;语言枯涩,千篇一律。都像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了无生气,毫无个性,见文不见人。这是作文教学的死胡同。余秋雨先生曾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不能成为一种精神的桎梏,让它“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他们独特表达个体生命的本领”。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文教学的病根――对健康生命的箝制,对生命个体的漠视。

  面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老师应如何做呢?

  针对上面所讲的三点,语文教师只要对症下药,有针性地进行作文教学相信不难解决:放飞学生的心灵,让思想像奔马一样在原野上驰骋;呵护真情,让情感的像自由之舟在大海上飘荡;激活文思,让思潮如泉水在地下喷涌。不在思想上禁锢学生,无论对错,要蹲下来和他们一起聆听成长的声音;给学生感情上的慰籍,和学生一起流泪,一起快乐,在理解中一起进步;不过多地限制学生。所谓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都不是刻意而为之,全是自然而然的事,要不留斧凿之痕。

  这是针对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的学生来说的。面对鲜活灵动的个体,我们为人师者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理念,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但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那就是学生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胸中无物,提笔无言。面对这种情况,任你再怎么放飞,再怎么呵护,再怎么激活,学生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就是什么想法也没有,这怎么办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什么都没感触,老师的方法技巧再妙也不显灵了。所以作文的关键是要有米,有面,有鸡鸭鱼肉,有蔬菜水果,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那米、面从哪里来呢?不仅想到古人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你真的要学习写诗,功夫在下在写诗以外,即要用心生活,用心体验,用心感悟,有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便有了好的见解和创意,还怕没有好诗文吗?我们的作文不同样如此吗?――“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因道习文。即作文教学的根本是“人”而不是“文”,是人的思想感情,健康人格,审美鉴赏水平。这是作文精神的底子。我们凭借学生思想水准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的感觉来引导学生练习作文。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无话可说的困境。文章作法的研究,写作技巧的传授都是必要的;作为一节微观的作文课而言,讲授具体实用的写作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方法、知识、技巧的传授,都要在“着眼于人”的宏观指导下去进行,否则都是徒劳的。因为因道习文的本质意义是做人先于做文,作好文必先做好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文章才会闪烁真善美的光辉。鲁迅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得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叶圣陶老先生也在《作文与做人》的短文中说:“文当然在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重温大师的教导,使我们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去解读课程标准,更能领会其深长的文化底蕴。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动生活。

  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什么都太容易得到,所以什么都无所谓,对这么美好的生活都麻木了。生活中那么多令人或感动或愤怒的事情他们都看不到,也听不到,写出的作文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矫饰。或者是人云亦云的套话空话拉杂话,或者是不知所云的胡编乱造。批这样样的作文累死人(累的是心)。他们似乎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丧失了感动,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最本能的情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为人师者首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对看似平凡的生活充满爱心,热情地投入其中,而不是做旁观者。可以先从自己的班级做起,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如“爱我自己,爱我同学,爱我班级”主题班会,“谈谈你的父母”,“采访你身边的残疾人”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做一朵真正融入生活的浪花。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级的屋后有民工在施工,我就让学生观察民工的外貌、神态等并作文,结果学生写的真实感人,其中《农民,好》一文时还获了奖,下了雨我们就一起去踩雨,飘了雪我们就一起打雪仗,中秋节我们一起赏月,神七升空我们一起欢呼……可以说,作文篇篇有佳作,文文有亮点。其次指导学生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师的引导一定要细致而具体,随时抓住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对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好作品要及时推荐,引导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逐渐提高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动。哲人说:感动的一种养分――心灵的养分。有了这种营养,心灵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而我们的学生恰恰是这种养分严重缺乏。而要补上这种养分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我经常推荐一些的优秀的文章给学生,和他们一起朗读,一起欣赏,一起感动。记得一次我范读一篇名为《大米饭,小米饭》的习作,因为有共鸣,我读得很动情,在高潮处我禁不住哽咽了。我读完后,教室里静得出奇,那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告诉我,他们也被感动了。长期下来,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水涨船高,特别是对主题的把握准确,对感情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腻。不再像以前的“胡诌乱编一气”(这是学生作文中的原话),或者只是套话,空话了,作文也是很有起色。总之,作文教学当使学生多情善感,那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笔为文,情动于衷,佳作自成。总之,做人先于做文,理解生活先于学习技巧,只有坚持科学和理念,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第二,请读部好书打底子。学生有了对生活的体验,还要有成熟的作文理念。这种理念哪里来?主要靠阅读借鉴。美文是用来熏陶读者情操的,善学者却把它当做写作的教材,因为美文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美的规律,学会用一双慧眼,看出其中的“闪光点”,悟出文道,这对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只要他们能看出其中的合理因素,我们的学生就认识了它,再把这些合理的东西抽取出来,消化吸收,融入我的血液中,变为我的东西。学生作文中理性的东西多了,作文还会平庸吗?我浏览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名着的。这就是启示中学生要读好书,特别要读名着,鉴赏名着,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化底蕴、人文情怀。确实,读熟一部名着,能使你受益无穷。这是一味沉迷于文化快餐文学办不到的。上个世纪初,被称为北大怪才和奇才的学者辜鸿鸣,在讲到如何学习英语时,就曾经极力主张要选择一部书,如莎士比亚名着之类,熟读成诵,打好底子,然后再广泛涉猎,才能触类旁通,真正掌握英文。这个主张带有他个人学习的独特体验,是其学习外语的经验总结。他的熟读一部书的主张,同样适合我们学习母语。我曾见识过这样一个人,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别人发表一篇专业论文颇费脑筋,而他的大作却能地专业报刊“连篇累牍”地面世,有一家刊物还特邀他作专题,其写作能力让许多同行羡慕不已。据他自己说,主要行益于一部《三国演义》,其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都是在兴趣盎然地读这部传奇故事中获得的。

  我们熟读一部名着,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提高的也不仅是语文素养,更多的是在阅读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引起我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思考,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们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中学生适当地离开电视和电脑,静下心来,读熟一部经典名着,给自己打打文学和人文的底子,这无论是对他们将来的考场制胜,还是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2篇 如何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500字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也有人称为中心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

  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鼐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的文章才能有神。

  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场作文,最忌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容易是阅卷老师感到乏味,甚至于厌倦,是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的。反之,如果在“一律千篇”之中突现一篇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即使其他方面不是上等水平,也会得到优良的成绩的。

第3篇 一个初中生的思考900字
  看了李屹《学生与学习》的文章之后,很是钦佩他超强的思考能力,也引发了我的小思考。我冒出一些想法,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说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初中阶段。初中生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是开始长身体,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培养能力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所干的事情就是应该学习知识,考出好成绩。

  依李屹同学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现在学的好不好没关系,照样能成功。在文中李屹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五科挂四科的同学钟正奇,在小学六年级就炒股票赚了两万人民币。我对此深感无语!因为炒股票是一个不确定事件,你今天挣两万明天亏两万,这种事情常有。如果你举例说什么人凭能力挣了两万块钱,而且能持续下去一直挣,这样才有说服力。而且,我想说,就算有这样成功的例子也是小概率事件。这种学习不好能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可学习好成功的概率却可能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就拿一个最简单的说法来说,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的人,他可能不用去求职,就有公司招聘他。可一个不知名的大学毕业生,他可能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去求职了。这不就是最能证明学习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吗?

  抛开其他咱们不谈,我们就来说一说能力。能力是什么东西?能力就是能够把各种知识活用。就拿炒股票来说,一个人炒股票如果他不是靠运气、靠小道消息,他靠的是他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好这些知识,那么,这才叫做有能力。能力的基础就是知识,而我们学习课本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习知识罢了。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又何来的能力呢?我记得李屹文章中有一句话,是你考多少个100分、多少个第一名能换来这么多钱?我现在要是能考很多个一百分,就证明我学好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拥有了这些知识。拥有知识的好处虽然一时可能体现不出来,但长大后,我必然能找到好工作,挣很多的钱。知识是能够创造财富的。

  总之,什么年龄段干什么事,我们现在是学生,应该干的事情就是要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并且不光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能将知识活用,使知识成为能力。再者,孔夫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初中生,最好能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所有人在学生这个年龄段该干的事情就是——搞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