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本是史书之称,如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关于春秋二字的解读可以看杨伯峻先生《春秋左氏传注·序》,于省吾先生在《岁时起源考》中通过卜辞证得三代“有春、秋而无冬、夏”。春、秋二字一开始是季节名称,且春、秋分说,因古人重视春、秋二季,因此常连用,用来表四时,也就是一年的跨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也名也。”所以“春秋”也用来表示史书,同样的用法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孔子作《春秋》,以“春秋”命名,一则《春秋》本是以鲁春秋为蓝本的,有些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学者,甚至认为今《春秋》本,是鲁史春秋,孔子不曾修改。其次,有些学者认为孔子以“春秋”为名,是为了劝善惩恶。《孟子·离娄下》云:“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朱熹注《孟子》,认为楚之《梼杌》取义于“记恶垂戒”,《国语·楚语上》载申叔时之言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孔子取“梼杌”之义,名之“春秋”其功用在于劝善惩恶。
取孔子写书的时间,据说是春天写秋天成,《公羊传疏》记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春作秋成,故曰春秋也。”
“春秋”本为古代各国史官编写的编
年体史书的通称,其含义就如同我们今日
所称的历史。杜预在解释《春秋》书名时
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
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
年以占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昕记之
名也。”(《春秋经传集解序》)名为“春秋”,
不过是逐年纪事,以春包夏.以秋兼冬,即
包括一年四季的大事。
他的史书是一部编年史,春秋是一年的两个季节,所以用《春秋》来做他的史书的名字。
各国皆有《春秋》,但后世特指孔子编修的鲁国《春秋》为“《春秋》”。“ 春秋”:古代之分春秋两季。春秋即用来表示年,所以春秋引申为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