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怎么写?收尾的时候要用名人说的话啊! 快点啊,谢谢。

2024-12-22 09:07: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导游词创作的特点和要求
游博士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游览观光的讲解词。导游词创作来源于导游工作实践,又完全服务于导游工作,是导游员必修的课题,它有别于其它文本。其作用有三:一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二是宣传旅游景点。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著名的特级导游员周明德老师在他的论文中阐述:“随着现代人类史出现的巨大变化浪潮,世界旅游业也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新的文化旅游。”这无疑是对导游词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承德即将迎来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庆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亟待大批优秀导游词出现,以飨旅游观光者。
一篇好的导游词跃然纸上,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这就要求导游员对其讲解的景观既有全方位的熟知,又要有所取舍,精于提炼。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畅。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导游词。
导游词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习惯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是有所依托的介绍整体概况,这部分应为“虎头”,言词应富有激情,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使游客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是整体介绍、重点讲解。整体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重点介绍游览的主要内容,状似“猪肚”,做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注重思想品味和文学品味,突出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主题。这一部分是最能反映导游员文学功底和导游艺术相融合的精彩篇章,既要有丰富多变、幽默诙谐的导游语言,又要有亲切柔婉的文学艺术手法。要把景观内涵挖掘透彻,引人入胜,激发起游客最深层的热爱祖国山河,赞美承德美景的情感。
最后收尾依然重要,所谓“豹尾”即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前边的导游词是画好的一条龙,或说一尊即将完成的雕像,只缺最后总结的“点睛”之笔。这一部分要尽量使游客产生意犹未尽之情,生发出故地重游的欲望。
导游词切忌写成抒情诗或散文什么的,更不能是演讲稿。要注意口语的表达和运用,不能堆砌辞藻,惯用的“欢迎辞”、“欢送辞”要朴实亲切,富含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
总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创作之初要多看、多问、多想。写历史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写自然要有四时、四季的时空感,要适时掺进自己观察得来的人生感悟。每篇导游词要有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不能照搬各类书刊的大段描述,要善于编织自己的故事情节,做到声情并茂,与时俱进,“老段子新唱词”方能取胜。
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是:
一、强调知识性。
一篇优秀的导游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
导游词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导游词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介绍,还要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如:同类事物的鉴赏、有关诗词的点缀、名家的评论等。这样,会提高导游词的档次水准。
二、讲究口语化。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味。
三、突出趣味性。
为了突出导游调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编织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的穿插趣味盎然访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主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4)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气氛轻松。(5)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6)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技能技巧。
回、重点突出。
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五、要有针对性。
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切忌不顾游客千差万别,导游词仅一篇的现象。编写导游词一般应有假设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六、重视品位
创作导游词必须注意提高品位,一要强调思想品位,因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导游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二要讲究文学品位,导游词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文字是准确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层次是符合逻辑的,这是对一片导游词的基本要求。如果再在关键之外适当的引经据典,得体地运用写诗词名句和名人警句,就会是导游词的文学品位更为提高。
导游词包括了景区的历史、科学、自然、人文、艺术、技术品位等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很大的空间内,导游词完全可以根据该景区的特色,寻找一个最准确的切入点,进行艺术而独特的创解,通过导游词的魅力进而提高旅游景点的魅力,把具有个性的景点奉献给游客,这种导游词的功能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听到的导游词大都落入套数,不是胡编杜撰就是移花接木,千篇一律。难道偌大一个神州却是山水人文一色?一个活生生的景点,一种深深的意蕴就这样被“导”掉了?游客怎能不遗憾!
导游词的创解,目的就是让游客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景点最具魅力最为传神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体现的是景点的“含金”份量,而不是单纯的表象。明显的一个龟形山,游客一看就懂,导游却还洋洋得意地卖关子:“大家猜猜这山像什么?”我不知道这关子究竟有什么意义。既然是一个古寺,寺内供奉的无非就是佛教的几个仙家,又何必有劳导游一一介绍:这位是观世音同志,那位是如来佛先生?
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与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艺术、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新型学科,在吃、住、行、游、娱、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理论、科学和品位,游客对一个景点的旅游心态已不再是单纯的游览和参观,蹩脚的杜撰和嫁接都只能让游客无可奈何地苦笑。真正意义上的导游词就应该具备文学作品那种神韵,可以通过某种力量打动游客的心灵。
前段时日陪同几位专家游览了冠豸山下的南山书院,有幸遇上一位获得过省级大奖的导游,她摘引了朱大可和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战乱与屠杀驱赶了他们,越过北方的广阔平原,客家人携带细软,向江南大规模逃亡,只有南方诸山收留了这些客人,为他们阻挡着北方统治者和南方土著的视线,在隐密荒凉的山谷,客家人终止了踉跄的脚步。新的坟墓被痛切地打造起来,它们不仅要埋葬亲人的骨殖,而且还要埋葬流亡的使命……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导游稍稍顿了顿,继续讲解道:培田的客家先祖,就是在这种精神与理念的趋动下,把所有的耻辱与翼望都委托给南山书院的,并且终于实现了他们的夙愿……听了这样的解说,面对古老而沧桑的南山书院,专家们的心都颤栗了,尽管有些苦涩,却是真真切切地体味到客家人逃亡的危险和创业的艰难。
这就是导游词的魅力,导游词必须要有这样的魅力。

回答2:

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