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才会变出花来。所以,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还是要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特别是对于冲刺阶段的高考生来说,不要急于做太多复杂的题,要把课本上最基础题学会。有些题你不做直接看就行,如果这道题你可以直接看出思路与答案,说明知识点已掌握直接跳过。如果摸不到头脑,就要动笔计算,然后把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看看,巩固一遍。
心理预知障碍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数学不像语文,即使没学过,里面的汉字几乎也都是认识的,没有陌生感。但数学不同,他的每个知识点、每个定理概念,公式,甚至符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在潜意识中很容易加深他们的焦虑感,认为自己学不会,不知道怎么下手。
要真正研究懂高中数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想要做到高考数学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并没有前一件事情要来的难。本人在高中阶段的时候,数学成绩基本上在140到150之间。那么当数学学到越深处的时候,其实会觉得难度越来越大,特别你数学越好,就会觉得数学越难。但是就目前的高考数学来说,要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其实并不难的。毕竟高考数学题型相对固定,只要基础扎实,然后针对相对的题型做好充分的训练,最后结合适合自己的考试策略,例如时间怎么分配,然后重点应该放在哪一些模块上面,哪些部分应该争取,哪些部分应该放弃。
解题的思路不能直接套用,我正好同时辅导高三考大学和大学考研。高中的数学侧重于计算有很多套路(甚至于不按那种套路做题会被扣很多分)大学数学的高级境界在于证明,很多数学题没有套路全凭自然。高中数学解难题时数学运算很看重技巧,变形,等价转化,数学归纳等。但其实学习高中数学书本的知识是容易的,难题是书外的,老师加工的。大学数学偏重对定理的理解,很多难题(尤其证明)是真正对定理理解后,自己自然能够证明。
一份学霸总结,跟课堂笔记差不多的,word文档写的,不过很有意思,这份总结也是比较难得,因为是学生作品,写起来也是更贴近学生,易读性也是秒杀各大教辅,希望市场多多出这种教辅,而不是各种傻大全的知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