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组合与构造序列研究是要揭示研究区内变质岩的构造形成与演化规律,进而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构造组合与构造序列研究中,不仅对构造变形作用要进行认真工作,并同时要密切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包括混合岩化作用)协调起来,这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一个地区的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的建立是通过在区域资料概括了解(包括对前人工作的评述)前提下,再经过对研究区的概略踏勘基础上对区内的主体构造轮廓和构造事件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有计划的选择典型地区或露头进行深入观测。根据典型区、点和路线的综合研究,确定构造要素相互叠加关系,最后提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的演化规律,建立起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这种初步认识,可以结合室内的各种测试手段和综合分析,最终提出研究区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演化模式。
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的建立主要是依据野外踏勘的第一性资料为依据的。这项工作是大家通常习惯使用的一种构造对比法。这种方法是:被变形的构造(面、线、褶皱等)要早于使其变形的构造;穿切构造要晚于被其所切割的构造的原则进行典型露头研究。找出哪些构造是先形成的,它们伴生构造又是些什么。如图3-3-1是代表一个露头区表现的构造变形样式。从其变形与切割关系而言,可以看出早期形成的褶皱面是一种变余层理构造。它们被变形形成一种相似褶皱,平行轴面发育了一组明显的轴面片理,它们的形成机制,显然是一种均匀压扁作用为主造成的结果,它们代表较深部变形环境(角闪岩相),在它之上可以看到叠加了晚期变形,它表现为早期叶理发生微褶皱,晚期叶理切割了早期叶理,叶理类型也是一种轴面叶理,但类型是属折劈理。它们反映了剪切褶皱作用的显著特点。它们的形成环境应属中部相变形环境产物,如果我们所测得构造要素,统计结果表明两个阶段构造线方位无变化,则可以说明在这个地段形成的两个世代的构造是在同方式构造应力场下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被研究的这个露头建立起不同样式的构造组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构造序列。待到对多个地区或露头进行研究对比后就可建立起研究区整体的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
图3-3-1 不同世代构造要素相互叠加改造关系
①浅粒岩;②片岩。S0—层理;S1—第一期叶理;S2—第二期叶理
应该说明,任何构造区或构造带的构造组合和构造序列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同一构造单位的不同部位也常常存在区别。如造山带的根部带和造山带的前峰带就明显不同。这种情况对于太古宙高级区也不例外,图3-3-1就是一例。此外,在变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均匀性,往往导致同一变形幕不同地段可以出现变形样式和变形叠加程度的显著差别。在一些塑性流动变形带中这种差别尤为突出,例如一些地段出现多期叠加褶皱和断裂变形,而另一些地段则广泛发育简单的平行构造。前者的多期叠加褶皱并非由于不同变形幕引起的,而是由于同一变形体在同幕变形中变形体在递进变形受阻而造成的局部叠加变形。由于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如何正确确立研究区域的构造规律,则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