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群岛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遗址上,原始村民们在海边堆积的99座土墩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
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道光时升为“定海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恢复定海县建制。公元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分设定海、翁州两县。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成立定海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管辖。1953年3月定海县辖区分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从江苏省划入嵊泗县,成立舟山专区。
1954年又将原属宁波专区的象山县划入。1958年象山县划归台州专区。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62年5月撤销舟山县,重新设立舟山专区,下辖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县。1964年撤销大衢县,其辖区分别划归岱山、嵊泗2县。1967年3月起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2县,成立舟山市,辖2区(定海区、普陀区)2县(岱山县、嵊泗县),实行以市领导区、县新体制。
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属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年代,主要有衢山孙家山遗址、白泉十字路遗址、马岙古文化遗址、岱山大舜庙后墩遗址。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开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开始从事渔盐生产。
象山县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
象山历史悠久,塔山遗址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丹城塔山东南麓,依坡濒海,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8年被发现,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发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堆积厚0.8-2.3米,分10个地层。时间跨度3000余年,早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商周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又可分为三个文化层:下层文化中的数十座墓葬,其形制和人骨架显示的葬式,又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组合,反映了该时的塔山人为河姆渡文化。
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