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看看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恶寒汗出,用桂枝汤解肌疏风。第一你要明白桂枝汤中的是风邪,导致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以是表虚证。与桂枝汤对应的是麻黄汤。麻黄汤中的是寒邪,寒邪闭表,寒邪是收的,所以恶寒无汗。第二,即是表证,就该用汗法驱散风邪。所以桂枝汤用桂枝、生姜解肌伤寒,因为是表虚汗出,营阴不守,所以用芍药养阴,同时芍药走里制约桂枝生姜发散之性。最后用大枣、炙甘草固护胃气。
仲景在桂枝汤下还用一段话,说服药后喝热粥以助药力,发汗要遍身汗出,汗出要周遍,发汗的时候要使手脚都见到汗;要出小汗,出微汗, 也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千万不要汗出淋漓不 止,因为出汗太多,不是伤阴就是损阳。因为阴阳两伤之后,用中药解 表,它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如果是发汗太多,阴阳两伤,正气先 虚,就没有能力来发汗解表。所以《伤寒论》原文中说"不可令如水流 漓,病必不除",这是第二个要求,要发小汗,发微汗。第三个要求是, 要持续出一段汗,要持续多长时间,就是温覆令一时许,盖被子保温大 体保持两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的样子。
这问题挺好的。中医常说的方法有“汗、吐、下、和”四法。汗法若效,可见遍身出汗,暖和,病一下子感觉轻了;吐法若效,可见吐出痰、宿食等,呼吸困难,发闷难受甚至癫狂的症状也会立马减轻;下法若效,自然泻去积粪、瘀血,亦会觉得病情起效。和法是不容易看出病情的转变的,通常没有看见病人有什么反应,不知不觉间就感觉病轻了。说到这里,应该清楚为何把治法分为四种了吧。
其实这只是根据服药的效果总结分类出来的。很难说清楚是发汗治表证,还是表证解除就会出一身舒服的汗这种效果,然后古人就把用某些方治病称作汗法,而不是说使人出汗就能够解除病症,若是这样,为何不用麻黄?
每个方剂的作用原理恐怕不是简单用“汗、吐、下、和”就能说清楚的。但是“汗、吐、下、和”四法的总结,利于我们治病时不犯该使病人解表的,变成病人泻下等低级错误,还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
桂枝汤以邪除为主,主治虚证,并非本质意义的虚,而是与麻黄汤相对而言,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并用,佐以生姜红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胃解肌发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汗出之表虚证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不是发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