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1980)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第三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然后使儿童有机会分出自己的东西。结果表明,归因和强化都增强了儿童的慷慨行为。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境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儿童进行谦让观念培养,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起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起初会发生冲突或出现争执的情况,因此,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儿童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就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并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要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让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他们就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平行和联合游戏较多,到学前期才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因此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游戏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时,游戏也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0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1980)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第三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然后使儿童有机会分出自己的东西。结果表明,归因和强化都增强了儿童的慷慨行为。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境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儿童进行谦让观念培养,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起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起初会发生冲突或出现争执的情况,因此,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儿童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就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并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要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让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他们就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平行和联合游戏较多,到学前期才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因此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游戏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时,游戏也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能力
宝宝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设计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且与宝宝的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会安慰同伴的宝宝,对特定情境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宝宝已经理解了笑代表高兴、哭代表痛苦、语言、亲亲、抱抱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另外,宝宝对社会责任和规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告诉过宝宝,遇到朋友伤心的时候应该抱一抱,安慰同伴等。或者安慰同伴可以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这些认知经验都会帮助宝宝认识到这种规范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能力
1岁半的宝宝看到另一个孩子跌倒哭了,他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脸上还会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这种反应是一种原始地移情。一些专家认为移情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性的特征或倾向。看到他人悲伤大哭的时候,宝宝过去的情绪经验开始产生作用——每个宝宝都有过成千上百次大哭的经验:痛了、烫着了、冷了、饿了等等,这些不愉快的经验让对他人的悲伤情绪有了直观的认识。霍夫曼提出,移情会逐渐变成幼儿安慰他人的重要动机,一旦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痛苦,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幼儿就会表现出安慰他人的行为。就想本期成长故事书中的布奇,他通过移情能力感受到了雪娃娃找不到妈妈时的难过与焦急,自告奋勇采取行动,去安慰雪娃娃,帮助雪娃娃找妈妈,表现出了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
三、社会学习因素
社会学习因素是指幼儿有学习亲社会行为的良好环境与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研究显示,如果家长在面对他人悲伤情绪时表现出更多地理解、安慰行为,幼儿在面对相似情境时通常也更多地表现出安慰、安抚他人的行为。除了家长榜样作用,故事书、动画片中的情节和主人公的表现也是宝宝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0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
第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民主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2.同伴的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伴的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
3.学校教育的影响
重视道德品质
(三)移情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