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镁煌斑岩(lamproite)与金伯利岩同属碱质超基性岩,但其SiO2质量分数比金伯利岩略高,约为40%~45%。而钾要比金伯利岩高得多,故一般人们称之为“超钾岩石”。特征的是K2O>Al2O3,K/Al>0.8。此外,岩石中的钛质量分数也较高。因此。岩石中常含一些富钾和钛的矿物为其特征。常见矿物有橄榄石、金云母,有时含有钾长石(透长石),特有矿物为含钾高的矿物钾碱镁闪石(富钛和钾)、白榴石、透辉石等。副矿物以含钛矿物为主,如镁钛铁矿、钛镁铬铁矿、钛铁矿、钙钛矿、柱红石、钾钙板锆石。钾镁煌斑岩基质中常含玻璃质(多数脱玻化)是其另一特征。
池际尚、路凤香等(1996)提出一个确定是否为钾镁煌斑岩的标准和原则:①K/Al>0.8,K/Na>3,并含有特征矿物时(至少一种),定为钾镁煌斑岩;②当K/Al和K/Na其中一项达到上述标准,另一项虽未达标,但要接近,且含特征矿物之一者,仍可定为钾镁煌斑岩。由此可见,钾镁煌斑岩无论其化学成分还是矿物成分都有独特之处。即使常见的几种矿物也有其特点。
(1)橄榄石 为富镁的镁橄榄石,多呈自形的斑晶产出,其边缘常具犬牙结构,而很少或不见浑圆状的卵斑结构。
(2)金云母 钾镁煌斑岩中的金云母含钛高而铝低,成分变化大,TiO2质量分数变化在2%~10%,w(Al2O3)为5%~12%。在斑晶和基质中均可出现,基质中的金云母常具嵌晶状结构。
(3)钾长石 常见的是透长石,成分一般较纯,贫BaO和全铁。当岩浆中SiO2不足时,不出现钾长石而形成白榴石。
(4)钾碱镁闪石(potassium richterite)属镁钠闪石类的矿物。钾高,K2O>Na2O,TiO2和K2O质量分数一般>4.5%。显微镜下钾碱镁闪石的多色性和吸收性较特殊,Ng—淡黄绿-亮黄绿色,Nm—淡红色,Np—无色-浅黄色,吸收性Nm>Ng>Np。Np‖(010),c∧Ng=26°,r<v强。正中突起,Ng=1.633,Np=1.616,Δ=0.016。二轴晶负光性。钾碱镁闪石形成一般早于钾长石而晚于金云母。
(5)透辉石 多呈自形的斑晶产出。成分中常含霓石分子,构成霓辉石或霓透辉石。
(6)柱红石(Priderite)(K,Ba)(Fe,Mg)Ti7O16 属含大阳离子复杂钛酸盐矿物。在南非、西澳以及我国山东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发现一系列钛酸盐矿物,包括蒙山矿系列和柱红石系列。它们在岩石中作为副矿物出现。
钾镁煌斑岩与金伯利岩同产于稳定的地台区,并伴有深大断裂活动。常见产状为岩脉或小的喷出岩体。
钾镁煌斑岩一般以橄榄石、金云母、白榴石三种矿物来命名,可分为橄榄钾镁煌斑岩、金云母钾镁煌斑岩、嵌晶状金云母钾镁煌斑岩和白榴石钾镁煌斑岩。当基质中玻璃质较多时可在基本名称前加前缀,如玻基橄榄钾镁煌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