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意思。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出自:南宋祝穆《方舆胜览》
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扩展资料:
《方舆胜览》在记载各地名胜古迹时也有疏误之处,最有名的例子是该书记载元绛《闵忠诗》石刻在封州,其实叶盛在《水东日记》中已有记载是在康州,而且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时《闵忠诗》的刻石真迹仍保存在康州三洲岩石之上。
尽管如此,《方舆胜览》的价值仍是不可轻视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小小舛误,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详瞻尔。”
是意思:这。句意:李白经过这条小溪。
是
拼音:shì,部首:日,笔画:9,繁体:是,五笔:JGHU。
释义:
1、对;正确(跟“非”相对)。
2、认为正确。
3、表示答应的词。
4、姓。
5、指示代词。这;这个。
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
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
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
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
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
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
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
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组词:不是、但是、总是、是非、只是、要是、正是、可是、就是、于是、还是、若是。
笔顺
词语解释:
一、不是 [ bù shi ] [ bù shì ]
释义:
[ bù shi ]
过错;过失;缺点。
[ bù shì ]
1、对判断词“是”的否定。
2、用于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复句中,常构成“不是……而是……”“不是……就是……”的格式。
二、但是 [ dàn shì ]
释义: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
三、总是 [ zǒng shì ]
释义:永远地;无例外地。
四、是非 [ shì fēi ]
释义:
1、正确的和错误的。
2、口舌;争端。
五、只是 [ zhǐ shì ]
释义:
1、仅仅是;不过是。
2、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
3、但是(口气较轻)。
铁杵成针中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还卒业。中是的意思是:经过。
杵成针中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还卒业。中是的意思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