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韩信的计策,所以使刘邦看到了希望吗?

2025-02-23 22:59: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萧何见刘邦把拜将这样的大事,看得如此轻率,就立刻制止说:“大王 素来傲慢,不讲礼节,现在拜大将就像招呼一个小孩儿那样,这正是韩信要逃跑的原因。”

接着萧何又向刘邦建议:“既然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必须选择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表现出诚意,然后搭起坛场,召集群臣,按照礼节,亲自授印才行。”刘邦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们听说要拜大将,都非常高兴,但又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大将到底是谁,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被拜为大将的不会是别人,肯定是他自己,所以个个喜笑颜开,像过节日一样,到处喜气洋洋。

等到拜大将的那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登上将台的竟是“受辱挎下”的韩信。全军上下,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拜将仪式结束以后,韩信被让到上座,刘邦问道:“萧丞多次在我面前推荐你,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呢?

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刘邦:“大王要 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

刘邦回答:是。

韩信接着又问:“你自 己权衡一下,论勇悍仁强,你和项王相比谁强?”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如项王。”



韩信见刘邦还有点自知之明,便又继续说道:‘是呀,我也认为你比不过项羽。

我曾在项羽手下干过,很了解他的为人。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声怒吼,就能吓退成千上百的敌人;但是他缺乏头脑,不善于任贤用能,驾御良将,所以这不过是‘匹夫之勇’。

项羽待人还算恭敬慈爱,谈吐也比较温和,部下有了疾,他又很同情,为他们分忧,并把食物分给他们;但是当部下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又很悭吝,犹犹豫豫,迟迟不肯把印绶颁赐给人家,这不过是那些见识短浅的‘妇人之仁。

接着,韩信指出,项羽虽然称霸,驾御诸侯,却违背义帝的盟约,分封亲信,所以诸侯都不满意;项羽为人残忍,所过之处,天下多怨,百姓不服。



所以项羽名为霸王,实际上很不得人心;项羽貌似强大,但很容易由强变弱。他对刘邦说:“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之, 任用天下勇武之士,有什么强敌不能被您诛灭?

如果您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谁还敢不唯命是从?

如果您统率仁义之师,并利用许多将士思念故乡的心情,进行东征,有什么敌人不被您打得落花流水?

秦中父老对他们早已恨之入骨髓,项羽硬是把他们分封为王。

另一方面,刘邦入关之后,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苛政,与秦百姓实行约法三章,所以人人都希望让刘邦在三秦地区称王;对项羽违背盟约,把本来应该封在关中的刘邦,封到偏远的南郑,三秦地区的百姓也愤愤不平。



所以,韩信对刘邦说:“如果您举兵东征,三秦地区可以传檄而定 !这里,韩信精辟地分析了灭秦后的形势,不仅预测到楚汉之间必将争夺天下。

而且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利弊得失,指出项羽虽然强大,但是由于他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诸侯不平,百姓多怨,所以会由强变弱;刘邦虽然弱小,但是只要顺应民心,适时东征,迅速平定三秦,就会由弱变强,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韩信在分析形势时,不是单纯从力量的对比着眼,而是把胜负同人心的向背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超人的远见和卓越的才能。



同时提出了东进的具体部署,使刘邦看到了希望。

所以,刘邦听了,喜出望外,感叹自己跟韩信相见恨晚。接着就根据韩信的计策,着手部署。

回答2:

不是因为刘邦身边有顶级谋士,只是缺乏负责宏观战略,微观战术的执行家。

回答3:

我认为是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计策的事,而是让刘邦看到自己身边有很多能人异士,这对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回答4:

是的,韩信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本来刘邦是没什么希望的,但是听到了韩信的计策之后,他就感觉到希望来临了。

回答5:

在我看来,韩信的计谋的确给了刘邦很大的信心,也就是说,刘邦觉得自己有能力打败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