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谁会从摄影的角度写影评啊?

2024-12-28 19:57: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工具/原料

  •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方法/步骤
  1.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2.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3.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4.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5.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6.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7. 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注意事项
  • 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回答2:

晕,你要写什么电影的影评?
首先你要知道摄影是导演思想的体现.
要从摄影角度写影评你必须知道摄影的概念拍摄和制作.
比如这个镜头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要这么拍?
我记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教学影片<<公民凯恩>>里面有一个大仰角的拍摄.
这个大仰角是有故事的,导演需要一个大仰角,可是摄影师说,我已经把摄影机放到最低了.导演说这个角度不够仰.然后自己拿起锤子就在地上砸了个洞,把摄影机放到这个洞里,才有了这个仰拍的效果.
你可以看看片子,分析镜头的拍摄方法,构图,角度.以及镜头的分切方法.
其实可以有很多角度去写的,就看你是否看得懂,是否明白以及理解这些知识了.

回答3:

本影片前后共十四段歌舞,以下将简要分析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片段。
部分简称:
CZ—凯瑟琳 泽塔琼斯 RZ—蕾妮 泽尔维格
RG—理查 基尔 H—RZ的丈夫
M—女监狱长 P—黑人钢琴手
第一段:CZ在夜总会的JAZZ歌舞
整体色调用蓝色(泛光和PAR灯),配以JAZZ音乐,营造出二十年代典型的夜总会气氛—神秘、性感、迷幻。面光有橙色和品色两种。其中橙色在影像中的光源来自于观众席上的照明用光,十分巧妙。逆光有品色,蓝色,白色三道,使人物在运动中不时的处于冷暖对比之中。
第二段:RZ回答警察问题时的独白和H的独白
钢琴演奏者始终处于一束顶光的照射范围之下,颜色处于蓝色和品色中间。RZ在独唱时也处于此光束之下,其衣服为丝质粉色或肉色的开叉裙,冷暖对比的灯光下显得十分有质感。在H出现时,使用了冷色调的蓝光来单打顶光,与RZ形成对比。
第三段:M的独白
M出场是,面光为大面积的红色,但追光的光圈缩小后打到了其面部位置,使其面部为偏金黄色,其他部位隐藏在昏暗的红色之中。顶光和逆光始终是一片红色,而面光则始终用较高色温将其面部打亮,使黑人的肤色质感得以表现。M的服饰为金黄色,有较强的反光率,在红色光笼罩下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第四段:六女囚之舞
P出场时只有脸部有面光,其余全黑,有很强神秘感。六人亮相时,在牢笼后方有六束顶光,六人在光区中舞蹈,当第一个男人出现时,六束顶光色温起变化,全部变成纯度更高的蓝色,同时前方表演区出现两束约5600的顶光。POP经过第一个光斑走入男子所在的第二个光斑进行表演。之后在表演区亮起一排顶光使地面出现几个并排光斑,演员在光斑中穿行表演。第二个女演员在电脑灯打出的光斑中表演,且此光斑一直跟随她的移动。前两个女演员表演时的光线色温基本在5600K左右。第三个女演员在刺杀其丈夫后,死者被红色光笼罩,而女子仍然处于原来的光效中,二者形成对比。随着舞蹈进入又一高潮,全场光线变红,富有激情(包阔后排六束顶光)。UHUH上场后,其它部分为红色,她的表演区为白色,有种圣洁的感觉(配以别人听不懂的话),舞台的气氛也趋于缓和(又一次冷暖对比)CZ上场时,全场暗掉,为幽蓝色调,CZ经过两个光斑进入表演区所在的光斑,经过一段独白,随着其手上“鲜血”的流下,整个舞台再次全部变红,进入另一高潮。当然小光圈的追光还是会将CZ的面部打亮。之后,有电脑灯的顶光造成一种条纹效果,和之前的红色形成冷暖对比并营造出监狱的联想效果。LIPSHICZ就在这种光线效果下进行表演,由于光线原本就成条纹状,故演员脸上会自然的形成条纹状的明暗对比。最后一段群舞中,背景始终为红色,且有人物的剪影效果。在前方的表演区,电脑灯做的顶逆光在红、白和黄三种颜色之间来回变化,并始终保证表演区域有三排圆形、不同色的光斑。
这段表演中,每个叙事者都有其独特的光效,但当一人叙事时,没有上场的演员始终在牢笼之后被蓝色顶光笼罩,开场和结束也都如此。这段对电脑灯做的顶光变化非常多。
第五段:RG的歌舞
类似与二十年代美国歌舞剧院的灯光设计。主要有蓝、品、红三种色调的灯光交织营造浮华的气氛。小光圈的追光始终打在RG脸部。在高潮部分,灯光效果不再多样化,而是以红色为主。在最后结束时,顿时变成紫色。
第六段:木偶剧
开始的面光由于打在红色的幕布上,故有红色的反光,加上人物脸上的戏剧妆,色彩的饱和度很强。幕布拉开后,RZ和RG有一束顶光,后面的木偶记者只有逆光。当有记者提问时,该记者就会有一束顶光。当RG与RZ独唱时,面光会全部收掉,只保留前方表演区的顶光.在最后一段群舞时,木偶的顶光有红、白、蓝三种,并通过频闪不断变换。那个女记者由于相对比较突出,所以她有单独的追光,且人物所在光区为品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RG在########纵木偶时,其两侧有两束顶光,营造出一种类似于“上帝”的效果,有暗喻的作用。
第七段:RZ的独白
只有女演员有亮光,其它区域全黑。通过缩小光圈的电脑灯,用小面积的面光,顶光,逆光来突出演员,同时又不至于照亮其他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镜子前的那段舞,用了大量的逆光,从而保证镜子不会出现反光,灯具也不会穿帮。
第八段:CZ对RZ的说服
本段从头至尾只有2-4个电脑灯。他们的颜色在品、红、蓝、白之间变化,随着演员活动方位的变化,可以灵活的用做面光、逆光、顶光或者追光。背景方面,在监狱的扶梯和走廊上用了红色的霓虹灯,在窗户外面用了向上的聚光向上打。依旧是蓝色或红色,瞬间把监狱营造出夜总会的效果。
第九段:H的独白
由于这段的主题是表现H是“透明人”的一种孤独心理,所以舞台没有做的很眩,相对与本片的其它段落显得比较幽雅。舞台的两侧和背景处用了照度较低的暖色调灯来照明,整体看起来比较昏暗。人物的照明始终只有一束追光。但光源不同。大部分时间的追光的光斑为暖调(约3200),是一种普通的追光效果;在人物的心情低落时,追光缩小了光圈,仅露出脸部;在高潮部分,追光换成了更靠近头顶方向、色温较高、照度更强的光线。尤其是在拍摄人物逆光剪影效果时,效果更有冲击力。
第十段:绞刑与大变活人的错觉蒙太奇
一束高色温追光和两束蓝色顶光突出人物,红色光在观众席铺匀,制造冷暖对比。在跳下时,有一束高色温的顶光照在演员身上有一种圣洁的效果。这是一种典型的马戏团效果。
第十一段:RG的歌舞。
这段舞台效果类似于第五段的效果。
第十二段:RG在法庭上的独白舞蹈
开始时的表演区只有蓝色追光(接近头顶方向),舞台周围用暖色调的装饰灯具装点,突出了光斑中的演员。自始至终这种光效没有变化,让人感觉到一切都在RG的掌握之中。虽然光线的变化很少,但演员的踢踏舞使的场面并不显的沉闷。
第十三段:RZ的独唱
与上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舞台上用低色温灯泡点缀在黑暗的舞台上,营造出繁星的效果。而舞台中的演员只用追光来照亮。同样是一种突出主体的效果。因为RZ越来越不被人重视,为了暗喻这一点,RZ的追光光圈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收掉,然后黑场。
第十四场:RZ和CZ的舞蹈
电脑灯的顶光,配合音乐节奏的黑场和追光都是强烈的造成视觉冲击的剧场效果。色调还是秉承本片一贯的品、蓝、红、黄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舞蹈的高潮阶段,出现在演员后方的由许多灯泡组成的方型灯墙。不仅可以用做装饰,而且可以用做逆光光源。在模仿灯泡被枪打爆时,灯泡逐次熄灭,只留下部分形成人名的形状,十分具有视觉冲击了。此种灯的材质不明………
整部影片的歌舞部分,基本分为“夜总会”模式和“独白”模式。色调方面由蓝、品、红、黄构成主要颜色。追光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体看来,影片所反应年代的舞台灯光主要由大反差来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现状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