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如:
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
上海的蟹壳黄、南翔小笼馒头、小绍兴鸡粥。
天津的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五香驴肉。
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等。
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兰州的拉面、油锅盔。
新疆的烤羊肉、烤馕、抓饭。
山东的煎饼。
江苏的葱油火烧、汤包、三丁包子、蟹黄烧麦。
浙江的酥油饼、重阳栗糕、鲜肉棕子、虾爆鳝面、紫米八宝饭。
安徽的腊八粥、大救驾、徽州饼、豆皮饭。
福建的蛎饼、手抓面、五香捆蹄、鼎边糊。
台湾的度小月担仔面、鳝鱼伊面、金爪米粉。
海南的煎堆、竹简饭。
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鸡蛋布袋、血茶、金义源土豆粉、鸡丝卷。
湖北的三鲜豆皮、云梦炒鱼面、热干面、东坡饼。
湖南的新饭、脑髓卷、米粉、八宝龟羊汤、火宫殿臭豆腐。
广东的鸡仔饼、皮蛋酥、冰肉千层酥、广东月饼、酥皮莲蓉包、刺猥包子、粉果、薄皮鲜虾饺及第粥、玉兔饺、干蒸蟹黄烧麦等。
广西的大肉棕、桂林马肉米粉、炒粉虫。
四川的蛋烘糕、龙抄手、玻璃烧麦、担担面、鸡丝凉面、赖汤圆、宜宾燃面、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小笼粉蒸牛肉。
贵州的肠旺面、丝娃娃、夜郎面鱼、荷叶糍粑。
云南的卤牛肉、烧饵块、过桥米线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风味食品,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北京著名小吃
豆汁
绿豆经筛选、淘洗、浸泡、磨糊、点浆、发酵、滤粉、沉淀、煮沸等9道工序加工制成。色灰绿,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热食为宜,佐京产辣咸菜丝配芝麻烧饼和焦圈。已有千余年制作历史。
小窝头
玉米面、黄豆面加白糖、糖桂花蒸制而成。色泽金黄,形似宝塔,小巧玲珑,甜香细腻,500克面可制出小窝头100多个。
芸豆卷
芸豆经磨碎、煮烂、抹压、卷馅、切段等5道工序制成。馅心有芝麻糖馅、豆沙馅或配金糕成鸳鸯馅。入口即化。清代前期已出现于民间,清末成为御膳。
肉末烧饼
由发面空心炭火烤成。食时将烧饼切一小口,取出面心,夹入热猪肉末。外酥里嫩,香味浓厚。
爆肚
鲜羊肚或牛肚按不同部位切成条或片,用沸水爆熟,蘸芝麻酱、酱油、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和葱花等调料食用。清鲜脆嫩,味醇不腻。
炒疙瘩
可荤可素。炒好后,疙瘩颜色深黄,配上绿色青菜,黄绿相间,食之绵软而有韧劲,滋味醇香。已有60余年制作历史。
驴打滚
即豆面糕,因过去售时,随切随将炒熟的干黄豆面撒于糕上,犹如毛驴就地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故名。分为两种,一种为将蒸熟的江米面团沾上炒熟的黄豆粉擀成片,卷入豆馅,切成小块,撒白糖食用;另一种为将红糖和熟黄豆面拌匀,卷在蒸熟的黄米面团里,切块后浇红糖水食用。
焦圈
为油炸食品。和面时注意盐、碱、矾3种调料比例,炸时控制油温,至色泽深黄、油亮即成。
烧麦
北京的烧麦皮薄如纸,四周有折皱的花边皮,包馅收紧口,花边聚在一起,象一朵花。馅心除猪肉、海参、虾仁外,随季节变化制作蟹肉烧麦、翡翠烧麦,一般以猪肉为主,配白菜、青韭、茴香、南瓜、大葱、西葫芦制成。以都一处饭庄所制最著。
仿膳豌豆黄
碗豆经磨碎、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色泽橙黄,细腻甜润,清凉适口。原为清宫膳房制作。
艾窝窝
糯米经泡透、蒸熟、捣烂、晾凉、分剂、包芝麻仁、核桃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等馅料。粘软柔韧,酥松甜香,清凉适口。元代已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