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赵国大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但是在后来与秦国的战争中还是能够顽强抵抗,大败秦军,其原因是赵国出现了短暂的中兴。长平一战赵国几乎丧失了近八成的国力,秦军也没有得到很大的好处,但是即使这样秦军还想乘胜追击一举兼并赵国,然而赵国却奇迹般的将秦军击退,并且取得了胜利,这让其他几国貌似看到了些许的希望。
长平战役过后,昭襄王听取范睢的建议命秦军班师回朝调整,秦赵之间停战了三年有余。这三年期间赵国一改以前的风格,任用大将军李牧,让他镇守边关,当时赵国采取的措施是放养,这极大的方便了李牧对军队的扩充。李牧鼓励边关百姓种植农业,发展畜牧业等,给赵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增长趋势,并且同时他还收留了边关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流民等,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培养他们对赵国的归属感,为参加以后的战争大了一定的基础。
李牧做的这些举措让当时只剩下残兵若将的赵国有了对秦国对抗的底气。秦国于三年之后又开始攻打赵国的邯郸,却发现赵国好像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本来秦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赴赵,以为攻下邯郸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最后在一次次的挫败中终于被赵国彻底打败。邯郸一战显示出了赵国的实力,虽说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但是赵国的国力已从虚弱中逐渐变的强大起来。
赵国与秦国对抗的这些年里,秦国的强大众人皆知,赵国的国力也不差,即使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是先辈留下的产业还在哪里,赵国的名将还依然为赵国效忠,所以赵国才能够与秦国对抗数十多年。
秦国还没有站住脚跟,六国并没与把秦国当回事,也是赵国还能撑上数十年的原因了。
在长平战役中,赵军被打败,主力被彻底摧毁,赵没有还击的力量,按照这个原则,赵应该会失败。白起当时是这么想的,杀死40万赵军的目的,是为了缩小赵军的抵抗力,吓唬赵军。因此,昌平战争后,白旗并没有停止,而是有三条路线。在一个坑里杀死40万秦军并没有让他们害怕,而是让他们憎恨白棋,邯郸是一座平民城市,但它并没有被破坏。
消灭国家的战争进入了僵局阶段,同时与白起作战的赵某并不打算一直奋战,而是暗中派了谋士苏岱到秦国。狡兔死狗难怪“兔死狗煮”的现象在中国皇室社会是真的,长平战争结束后,秦昭襄毫不犹豫地直接听取白起的建议,命令白起率领军队进攻赵,也许赵会被直接摧毁。战败后,赵派使者前往秦都咸阳。
但是使者并没有去见秦王,而是直接去了秦国总理范朱家,使者对范菊说,如果白旗真的毁灭了赵国,对秦国的任何人都有好处,但对总理没有好处。近年来,白起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长平战役,白起更是出类拔萃,如果白起被允许再次毁灭赵国和赵国,秦国上下此时只知武安君白起,谁知道相国大人你?虽然这是一个阴谋,但它杀死了很多人。
在白起去世后,赵国的天敌这样消失了,也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得意一下,就这样再撑了30年。
直接原因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国耻激楚,魏楚联军邯郸城下之胜解了赵国第一次亡国之危。主要原因在于廉颇和李牧两大绝世名将的存在、赵国胡服骑射后战斗力的强悍,当时只有赵军可以在野战中和秦锐士硬碰硬。根本原因却在于赵国地理的特殊性,赵国分为邯郸、晋阳、代三大板块,邯郸和晋阳军区长平之战元气大伤但是北方代军区当时因为要防守匈奴而没有大举南下,从而保留了实力。在这之后李牧成功的围歼了匈奴十万骑兵让匈奴元气大伤、扩地数百里收胡兵胡民数十万,极大增强了代军区的实力,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代军区成为了赵国主力军团。可以看到,在赵国后期的几次大危机中,基本上都是李牧率北方代军团南下抗秦、为赵国成功续命,而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最后的北方代地大地震、李牧被冤杀,北方军团在后期对赵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孝成王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后来廉颇因事逃奔魏国,后转至楚为将,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虽然昭襄王的心中绝对是想要灭掉赵国的,但一来是长平之战已经损耗了大量的粮草,并且也折损了近二十万兵马,所以昭襄王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此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