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为害较大的新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5毫米×1~2毫米,严重时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易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旬到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作地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选用抗病品种;在适合发病天气下,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6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为害较大的新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
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易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田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天气适合发病、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以上药剂分别加入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和天达裕丰混合喷雾,可显著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