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山区的贫困落后原因在于劳动生产力低下,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山地农机从研发、生产、推广的效益比较低,因而发展滞后的瓶颈一直未能突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山地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全国范围的农业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山地农机发展问题,需要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做好政府的顶层设计,从政策、方针、措施上形成一整套支持体系。抓住适用性、可能性、可行性三个关键点全面突破,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适用性——以国家的力量强化适合山地的农机研发
山地的共同特点:一是地形复杂,地块或成梯形或成坡状;二是地块大小不一,农机的转弯半径不能太大;三是机耕道的覆盖率低;四是土质结构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适合山地的农机必须是大功率、组装式、轻型化,便于运送到待耕地块。相对于平原使用的农机,山地农机要求科技含量更高,研发生产的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强化山地农机的研发,仅靠经济、科技落后的西部山区省份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必须以国家的力量组织联合攻关。一是在科研上,要把山地农机的研发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财政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实行科研项目招标,调动全国的科研资源联合攻关;三是在科研产品生产上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生产,在产品形成市场前,国家要在资金、原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四是设立国家级农机研发成果奖,以调动科研人员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二、可能性——通过国家扶持,调动山地农民购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
随着“打工潮”的出现与持续,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户不同程度都遇上耕地难的问题,农民从思想感情上是欢迎使用农机的,但有一个成本问题。以贵州为例,目前每亩地的耕地价,平地80—120元;水田120—150元,一年两季耕作费用就分别达近200元到300元,如果是山地,价格还会更高。以种粮食为例,每亩纯收入仅为500元左右,不利于调动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山地农业机械真正“化”起来,在推广初期,国家应有适当的补助,让农民用得起,帮助农民逐步养成使用农机的习惯。同时,继续施行现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提高山地农业的规模效应,发挥山地农机的更大的效益。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种粮地与经济林地的不同的收费价格,让山地农机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山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三、可行性——加强山区农机人才培养,培育支撑农机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一支可以支撑山地农业机械化产业整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山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是扶持农机相关院校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为培养大量包括科研、制造、维修、推广培训、农机作业、农机具产业管理等适用型专业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平台,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农业主管部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可采取订单式培养人才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人才更具适用性;三是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四是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升现有农机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五是扶持农机公司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发展,抓好技能培训,立足当地,服务当地,更好的发挥示范、推广、辐射和带动作用。
实现我国山地农业机械化,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千秋大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坚持农机研发国家主导,农机推广国家与地方各司其能各负其责。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山地农业机械化有一个长足的进展。
一是对山地进行改造,坡地最好改造为梯田,而是加强山地运送能力,为什么缆车可以运用到旅游,而不能加之改造运用到农业?值得我们深思,山地,坡地,改造为梯田以后,通过类似缆车之类的运输工具来运送农业机械和粮食,种子,这样不是很好吗?加上土地的流转,实质问题还得解决基础建设问题,运输能力跟不上,机械就无法上马,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首先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供水建设。第二,加强山地机械的开发,主要是提高山地产出率,研究山地高产农作物,
咕~~(╯﹏╰)b
不会又是农本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