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常常将戚夫人之死归咎于吕后的残忍。但是,在当时那种她不杀别人、别人就杀她的社会环境下,吕后做的事符合她的性格。戚夫人之死最该负责任的是她本人,虽然吕后的手段过于残忍,但戚夫人却也是咎由自取。戚夫人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规则,仅仅凭刘邦的宠幸就屡屡挑衅吕雉,从一开始就陷入不对等的局面。 戚美人当时年不满二十,擅跳“翘袖折腰”舞,且花样繁复,极具韵律美。戚美人还长于鼓瑟,刘邦也是个音乐家,常常听着听着就跟着唱起来。刘邦对戚美人很宠爱,无论行军打仗都带着她。作为第一夫人的吕雉对此并无怨言。因为她早在灭楚之后就成功转型为刘邦的政治助手,而戚夫人不过是老公的红颜知己,职责分明,两不相干。但是戚美人却逐渐有些不满意自己的定位了,也想涉足政坛。
戚美人生有一子,刘邦取名为如意,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对这个儿子有多喜欢。刘邦称帝后,立发妻吕雉为皇后,立吕后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封戚美人为夫人,刘如意为赵王。
刘邦老觉得刘盈这个儿子软弱仁慈,不像自己。或许是爱屋及乌的原因,他对刘如意非常喜欢,常说:“这个孩子像我!”这些话让戚夫人有了夺权的欲望。于是,她夜夜在刘邦的耳边吹风,要求废了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
作为政治家,吕后对于床笫之争毫不在意,但废立太子是大事,而且是与自己前途密切相关的大事,她就不能不管了。起初,刘邦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最后心里的天平还是倾向了美丽的戚夫人。
吕后知道自己人老珠黄,而且政权已经基本稳定,她靠感情和政治才能都无法战胜戚夫人,只能借助外力。只不过,还没等吕后有什么举动,大臣们就不干了。有一天,刘邦把废太子之事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御史周昌在朝堂之上一点不给刘邦面子,大声为刘盈辩护。无奈这老兄是个结巴,刘邦问他说什么,他虽“盛怒”,却越急越说不出话,好一会儿才又蹦出几个字:“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忍不住大笑起来。这场开始剑拔弩张的改立太子风波在一片笑声中平息了,最终除了只制造了一个成语“期期艾艾”,什么也没有改变。吕后在朝堂外听到了这次讨论,待散朝之后,她当众向周昌下跪叩谢道:“要不是你,太子就要被废了。”
这个时候,戚夫人挑战吕后的战争已经基本可以看到结局了:戚夫人用柔情和眼泪换取刘邦的支持,而吕后则用政治来唤起朝臣的支持。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所有的大臣为敌。戚夫人在一开始就败局已定。 因为她夺去了皇帝的宠爱!也是后宫妃嫔的战争! 她不懂政治,以为得到皇帝的宠幸就可以一步升天,而吕雉心狠手辣,斤斤计较,生怕别人做了自己路下的绊脚石,除掉了所有对她有害的人,刘如意自然是她的心中的一患,吕雉对戚夫人如此残忍也是为了警告窥视皇位的人,让他们知道,跟吕后作对人的下场是多么凄惨。 戚夫人年轻时因不满当时的政治地位,后又诞下一子刘如意,所以每夜劝汉高祖刘邦废太子,改立刘如意,但此事后被大臣周昌所平息,刘邦身体渐渐虚弱,戚夫人为保儿子与自己平安而将儿子送入赵国,但刘如意又被吕后设计调回,残忍毒死,后来,惠帝登基,吕雉奉为太后,吕后因为憎恨年轻时戚夫人对自己的设计,所以剁她双手双足,挖她眼睛,用烛香熏聋她的耳朵,逼她喝下哑药,扔入猪圈,最后被折磨而死。
我认为是,如果刘如意当了太子做了皇帝,等到他羽翼丰满,说不定死的就是吕雉了,吕雉辛苦陪丈夫打下江山,这女人居然妄想代替她她不反抗才怪,后来整死戚夫人的手段,只是因为她是女人就这样说她,多少帝王都是杀人不眨眼,手段比她残忍的多得是。至于她后来乱政,那是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结果,如果大家都认可女的参政,那还会这样说她吗,当然如果现在还是封建社会,那骂她的人还是大把,因为大家都认为母鸡司晨,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