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
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八大"在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后,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但
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降为次要矛盾。因此,党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大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党的工作重点及时的战略转移,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了马列主义的科学总结。
二、"八大"总结了"七大"以来的经验,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为了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早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八大"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积累的经验。在生产上,提出了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在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阐明了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八大"决议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反而消弱重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八大"提出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综后平衡稳步向前发展的方针。也就是
在充分分析了我国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市场等诸方面后,正确估计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积极地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八大"还提出了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八大"根据毛泽东同志《认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中央过分集权的弊病,要求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发挥两个积极性。"八大"提出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力。加上陈云在"八大"发言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意见,就初步构成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计划经济为主,以商品经济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案。
三、"八大"分析了党执政后的状况,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的方针。
"八大"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组织状况,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路线和方针。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党已处在执政党的地位、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这种地位很容易使一些党员沾沾自喜、滋长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发展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产生官僚主义。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就必须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发扬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同时要发扬党内民主生活,建立民主集中制。"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提出反对个人崇拜、个人突出的任务。指出"个人崇拜是一种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中作有它的某些反应。"因此,必须
"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八大"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
党的"八大"召开时,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才七年,经验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某些盲目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思想准备不足,因此,"八大"的正确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但是,"八大"的辉煌成就在于:面临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的判断,同时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的成就,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
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八大"在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后,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但
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降为次要矛盾。因此,党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大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党的工作重点及时的战略转移,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了马列主义的科学总结。
二、"八大"总结了"七大"以来的经验,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为了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早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八大"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积累的经验。在生产上,提出了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在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阐明了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八大"决议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反而消弱重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八大"提出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综后平衡稳步向前发展的方针。也就是
在充分分析了我国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市场等诸方面后,正确估计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积极地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八大"还提出了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八大"根据毛泽东同志《认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中央过分集权的弊病,要求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发挥两个积极性。"八大"提出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力。加上陈云在"八大"发言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意见,就初步构成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计划经济为主,以商品经济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案。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过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上,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了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中共八大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探索,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