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国志》中若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两点,复仇和保存有生力量。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夷陵之战的背景“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可见出师的直接目的是为关羽复仇,复仇的理解可以是一举灭掉吴国也可以是为兄弟出气。如果是灭掉吴国,必须考量蜀国是否有实力做到。
事实上,双方真实的势力对比差距明显,人口上,当刘禅投降邓艾时,蜀国有九十四万人,士兵约十万人。而晋灭吴时,吴国有二百三十万,士兵约二十万。从地理环境上看,吴国的地盘更大,又兼具长江天险,荆州要地,易守难攻。从战略上看,无论是《隆中对》中三分天下的格局,还是西晋最终一统,最后灭掉的才应该是吴国,它不是第一战略目标。
诸葛亮相比于刘备的怒发冲冠,这一战换做是他,也一定会出兵。关羽大意失荆州,这里的关键是荆州!失去荆州的蜀国,缺少了问鼎中原两路出兵的关键线路,战略上将陷于被动处境。刘备之所以惨败,是仗着势头强盛,长驱直入。当吴蜀两军对峙与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带时,陆逊已经把崇山峻岭让给了刘备。刘备既要分兵守住这些险要,同时远离后方,补给困难,并且面对吴军坚守不出,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
正史中的诸葛亮依然才华横溢,诸葛亮客逝五丈原后,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宣王是指司马懿,对于已然故去的对手,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诸葛亮的真实才华,他可以去争取最大化的蜀国优势,占据吴国部分领土,然后止戈议和。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国一直在旁边观战伺机而动,最终双方只能达成议和的局面。(事实上,刘备战败后就是如此。)而对方主将陆伯言被誉为“社稷之臣”,正是他与吕蒙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领导力上丝毫不落下风。
面对实力的差距,诸葛亮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他能做的,是为关羽,为蜀国出一口气,夺回部分领地,这已经是比较现实的复仇了。陆逊让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马的方式提供补给,稳扎稳打。这样,夷陵之战可能变成夷陵停战,蜀国的数万将士得以保存。这样,未来“待天下之有变”,蜀国的有生力量可以发挥作用。
第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效果依然有限,依然无法夺回荆州,但可以保留蜀国的军事力量。
荆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就包括荆州。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是楚国的发源地。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位于湘江一带的楚国后,燕国再败,齐国不战而降,从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荆州是夺取天下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关羽乘胜追击,占据荆州。刘使君入川,占据益州,蜀国臻于鼎盛。蜀国得荆州的时候曹军溃败,没有守的能力;而吴国得荆州的时候兵强马壮,可以很好地守护。失去荆州是一个转折点。地理上讲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国地图上,这里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脉阻隔,更有无数的小山丘陵,易守难攻。且江南气候湿热,蜀汉将士无法适应。
在演义中,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这样的加成无法抵过命运的安排和历史的必然。《三国演义》第八十四章中,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孔明感慨道:汉朝气数休矣!”换做孔明,他不会连营,虽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马,可以借东风,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依然谨慎,比如说他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中司马懿评价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即使有夺取荆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险招,甚至难免两败俱伤。那时,蜀国即使占了荆州,魏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义中他可以用计谋善断,可以天纵奇才,但也只是能争取到一些告慰关羽的补偿,只是能为蜀国、为玄德争取到一点点尊严,只是能保留即战力到可能光复汉室的未来。
综上,如果诸葛亮出战,陆逊不会败,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胜之胜。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都不占优,他无法取胜,但是可以达成报一箭之仇和保存即战力的效果,这已然是一种难得的胜利。因为,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深知三国博弈的微妙,他从来没有把吴国作为对手,而即使必须一战,最后依然难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联吴抗曹,方有一线生机,如果抗吴又抗曹,即使孔明也无力回天。
我认为陆逊不能赢。夷陵之战刘备是败于地势和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诸葛亮不会如此。
不会赢得。因为孔明的军事才能比较厉害,陆逊根本不是孔明的对手。
如果让孔明来当陆逊的对手,陆逊绝对赢不了,陆逊用的火攻是诸葛亮最擅长的,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断然不会中计,然后就会凭借着绝对实力赢得夷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