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chūn xià qiū dōng,是指地球一年的四个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出处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中文名
春夏秋冬
外文名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释义
指四季或一年
出处
隋唐演义
别称
四季
简单介绍
【释义】指四季或一年。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八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示例】钱钟书《围城》:“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额、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四季由来
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四季特点
歌谣
春
花香鸟语飘满村。
细听来,
句句是乡音。
夏
村前村后一幅画。
午饭后,
纳凉大树下。
秋
有朋来自五大洲。
东海岸,
相约看海鸥。
冬
佳节已在喜庆中。
大街上,
传来爆竹声。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芒种6月5——7日 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大暑7月22——24日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处暑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大雪12月6——8日 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小寒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大寒1月20——21日 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夏秋冬各有什么特点
春夏秋冬主要指气侯给大自然的影响,古代人们总结的是春华夏种秋实冬藏。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
器物有灵,它是美的,是诗意的,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可带你品味春夏秋冬,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