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前社会生活压力重大,许多年轻人通过游戏来减压。而游戏在幼儿的成长经历中,成为了主节奏,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对于游戏教学,许多人的认识不一,但实践已经证明了将游戏引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够产生一定的成效。所谓的游戏教学,就是寓教于乐,将游戏贯穿于学前课堂中,让儿童在玩中学与学中玩,并且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早些年,将游戏引用到学前教育中,首先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因为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仍然是教师教授,学生认真听讲。许多家长担心:一旦对游戏的定义不明确,那么就助长了小孩子贪玩的本性,并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现实的法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权力,尊重其学习特点,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实践证明毕竟也只是少数,要上许多幼儿都在实践中获益就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不是任何的游戏都可以用,也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适合。目前,不仅有法规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而且在目前的各大城市中,游戏教学的普及范围在不断扩大,一般需要选择形式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激发儿童内在潜力的,增长智力的游戏。
二、游戏在学前教育中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1、游戏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的,没有了像上一辈人那样的童年,大多数的快乐来自于儿童乐园或者动画片,因此现在的许多学前教育功儿容易孤僻与封闭。加之独生子女是家中父母的掌中宝,集千万的宠爱于一身,享受着“小皇帝”与“小公主”的待遇,容易养成蛮横、娇气的性格,隔代的教育对儿童的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得到纠正。例如,有些有自闭症的儿童刚进入幼儿园时不喜欢说话,不愿意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上述行为是学前阶段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这些儿童或具有恶习的孩子给予教育和纠正。在幼儿园中,教师具有神奇的魔力,他们担当着改掉儿童不良习性和培养孩子良好天赋的使者,在儿童生活成长中发挥了父母难于替代的重要角色。
2、游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处于直观平面的,是感性阶段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高,但是有时却对部分的游戏记忆深刻。幼儿的许多天性随着他们的成长而自动的褪去。所以应当保护好这种天性,让小孩子过上一个幸福难忘的童年。幼儿阶段,也是开发智力的阶段,对于丰富多彩的教
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何遵循进行更好的教
学,就需要对儿童心理学略知一二,并且对教学方法有所选择。不管是发达地区或是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区,他们对于游戏都有着渴求与热爱。而儿童的成长处理生理上的自然发展外,还需要有关智力的发展。
要让儿童在教学中得到快乐,就需要让他对所处的外界产生认知,以体现寓教于乐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智力发展中能够提供三方面作用,首先对认知的积累,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对生活的反应,然后积累起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幼儿对爬、攀登、等字词的字面概念比较模糊,较难理解,如果把这些孩子放到城堡中玩,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入,同时对物的形状与用途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其次是语言的发展。在游戏中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幼儿会自动的与其他小伙伴进行聊天,他们刚开始可能说得不太流畅、明白,但接触多了,不仅能把意思传出去,而且能共享其他同龄人的思想,此外其表达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次是开拓想象力。幼儿有一颗充满好奇并想象力丰富的心。游戏能带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的思想不受控制,不受束缚,并且灵活运用,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新事物中。
3、游戏对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儿童正在处于快速生长期。适当的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意志与体能。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身体锻炼,通过游戏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部分游戏,例如跷跷板、过独木桥等,让幼儿在生理机能上达到均衡发展。通过不同游戏的相互补充,也能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例如:有一个名为“滚南瓜”的游戏,这种游戏不要求孩子有多大的臂力和灵活性。又如“踩脚踏车”的游戏,不仅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而且对幼儿的平衡能力进行培养。总之,游戏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还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培养孩子意志力。
4、游戏对儿童的学习热情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短暂,要让孩子既获得知识有能健康成长的方法就是游戏。游戏充满了刺激与挑战,要知道学前阶段的儿童对游戏的热忱度往往高于其他事物。例如五六岁的孩子知道汤姆猫、QQ开心农场等。加之幼儿学校本身还有许多限制,例如早上九点上课,要做早操,这不得不剥夺了孩子赖床的权利,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例如不迟到,上课不讲话,不与同学厮打、早晨不赖床等。游戏也是消除孩子厌学的一种手段,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将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让孩子忘记了时间,消除了对学校以及知识的恐惧感,从而认为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每天有去学校学习的动力,从内心里转变观念。
总之,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突显。儿童的世界离不开游戏的辅助,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运用各健康的、有意的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营造欢乐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