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达到排水量在25,000吨以上的时候,名称"超级战列舰“由此产生了。
战列舰(Battleship),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又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另称主力舰、战列舰。它是海军作战舰艇,特色是大口径火炮、厚重装甲、高吨位。战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其间是海权国家的主要舰种之一。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4000吨一5000吨;火炮甲板最多有3层,能装100多门火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用铸铁装甲,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一1.2万吨,航速16节一17节,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毫米一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七万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460毫米,航速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迅速崛起和舰载航空兵的成功应用,逐渐动摇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8艘战列舰非沉即伤,从此战列舰一蹶不振,表明其称雄海上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 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入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对世界上仅存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予以“重新输血”。重点是加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担负的主要使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1991年1月17日,美“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率先向巴格达市中心及其附近的军事通信中心和防御设施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2月7日,两舰又使用406&127;毫米主炮向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为此,战后不久,建立殊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仍然被迫退出海战舞台。 “战列舰”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古代欧洲的大型战舰(当然是帆船)在作战时,一般都要排成一列,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侧舷主炮的威力。因此名曰“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又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它是海军作战舰艇,特色是大口径火炮、厚重装甲、高吨位。战列舰普通排水量在1、2万吨左右,但在一战二战时,交战国海军装备竞赛中,造出排水量超过25,000吨的更大的战列舰,为了与一般认知的战列舰区别把他们称为“超级战列舰”(Super-Dreadnaught),在日本称“超弩级战舰”。诸如,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衣阿华级战列舰、日本的大和级,扶桑级战列舰。
在这地球资源以日渐见少的当下,在这到处提倡环保,循环利用的社会,废物利用成为了目前爱护地球的主题。而孩之宝公司把这主题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致尽。
在最后大家都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帅气地男主角把主意打到了上世纪一艘退役的已经改造为博物馆的古董战舰上。
虽然这艘古董战船没有精良的现代化装备,连炮弹都需要大家伙儿一路扛到发射台,当年驾驶它的人们也都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但是老爷爷们宝刀未老,硬是把有着先进武器的外星人给打得头破血流,再一次弘扬了富有USA风格的救世主义精神。
人类建造的战列舰主炮口径基本上都在380-405毫米,吨位在8万吨以内。。能称得上超级战列舰的,基本上只有超大和级、兴登堡级、蒙大拿级了。。而且三者都没有建造完成,甚至停留在图纸上。
现在没有这类舰船啦,这个名称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和德国的造船运动的产物,一般都在3万吨以上航速在30节以上,火炮口径在300厘米以上,就叫做超级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