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朱家角镇有耕地面积49066亩(不包括各类开发区),水稻种植面积22039.6亩;蔬菜常年种植面积6000亩;葡萄、西甜瓜为主的瓜果种植面积6500亩;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5000亩;精养鱼塘6800亩。
泖河沿线的泖荡地区种植以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主产区;主干道路沿线、地势较高的圩区种植以大棚西瓜、果树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主产区和主要骨干河道的大江、大湖沿线为优质水产品主产区。
全镇已注册“悦更想”大米、“泖塔”蔬菜、“塘桥”蔬种、“朱家翠皮”西瓜、“百果园”水果、“古桥”农机等农产品商标,其中巷农公司在江西宜丰基地生产的大米更是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2012年,朱家角镇关、停3家高能耗企业,涉及综合能耗约5395吨标准煤。通过对上海欣原红染纱有限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上海交运集团合作项目,项目的嫁接涉及厂房45800平方米,总投资约3.8亿元。
2013年,第二产业完成产值116.5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22.9%。其中工业规模以上完成产值79.6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7.7%。 朱家角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子席裕福、画僧语石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时期,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镇上还先后有《珠溪》、《薛浪》、《骊珠》等20多种报刊出版发行。
建国后,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院等。朱家角还有许多“特色角”,如京剧角、歌唱角、文学角、书画角、健身角等。镇上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10多万册,超过青浦区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普光寺,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
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国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稣升天堂”是青浦县有影响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国34年(1945年)成为公堂,直属上海教区,并辖金泽等地6所小堂,教堂内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员2人,经费由上海教区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