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创始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2024-12-21 03:10: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亨利杜南(1828-1910) 这个人的远见促成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创立;他从富有变为贫穷,但却成为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亨利杜南(1828-1910),红十字的创始人。 1828年5月8日,亨利杜南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乐善好施而虔诚的新教家庭。杜南未完成中学教育,就到日内瓦一家银行当了学徒。1853年,他来到阿尔及利亚,负责管理塞提夫的瑞士人定居点。他着手修建了一座小麦磨房,但因没能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无法运营。在去突尼斯旅行之后,他回到了日内瓦,决定去觐见拿破仑三世以取得所需的商业凭证。 当时,拿破仑三世正在意大利北部指挥法兰西-撒丁岛联军与奥地利军队作战,于是亨利杜南决定去那里找他。正因如此,他赶上了伦巴第地区索尔弗利诺战役的尾声。 回到日内瓦之后,他写下了《索尔弗利诺回忆录》,正是这本书后来促成了 “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的创立。杜南是该委员会成员之一并担任了秘书一职。他当时非常出名,还得到了国家元首、欧洲王室的国王和亲王的接见。但杜南的财务状况陷入窘境,他于1867年宣布破产,身负大约100万瑞士法郎的债务(19世纪60年代的价值)。 由于破产事件在日内瓦引发的流言蜚语,杜南辞去了国际委员会秘书之职。1867年9月8日,委员会决定同意他辞职,并不再让其担任委员。之后,杜南去了巴黎,在那里他十分窘迫,只能露宿在公用的长椅上。然而,就在那时,欧仁妮皇后在杜伊勒里宫召见了他,并向他咨询了有关将日内瓦公约扩展至海战的问题。杜南还成为了奥地利、荷兰、瑞典、普鲁士和西班牙国家红十字会的荣誉会员。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探望并安抚被送到巴黎的伤者,并提议佩戴标牌以便确认死者身份。 战争平息后,杜南来到伦敦,试图组织一个有关战俘问题的外交会议;俄国沙皇对这一计划颇为支持,而英国却对此充满敌意。 困顿岁月 1875年2月1日,杜南发起的“最终完全废除贩卖黑人和奴隶贸易”国际大会在伦敦召开。此后多年,杜南四处漂泊,一贫如洗:他在阿尔萨斯、德国和意大利徒步游荡,依靠别人的施舍和朋友的款待维持生活。 1887年,杜南最终回到了瑞士,在康斯坦茨湖附近的海登村,他病倒了并住进了当地的济贫院。1895年,记者格奥尔格鲍姆贝格尔在那里发现了杜南,并写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在短短几天之内,欧洲各个媒体上就纷纷转载了该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慰问信函送到了杜南手中;一夜之间,他再次闻名于世,备受尊重。190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亨利杜南于1910年10月30日去世。人们将他的生日(5月8日)定为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吕海寰 (1843——1927),字镜宇,掖城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出身贫寒,幼读私塾,后为生活所迫去顺天(今北京)大兴县谋生,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 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草约,他将“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密报总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台湾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二十六年,德使克林德向巡街清兵开枪被自卫清兵击毙,德国大哗。不少驻德公使劝他逃离柏林,可他始终坚守职位,凡是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辛丑条约》签订后,吕海寰极力斡旋,方使赴德“谢过”的清使醇亲王免行跪拜之礼。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吕海寰苦口劝导,解决了浦口站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 吕海寰任常镇通海道时即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如创设保婴局、京口救生会,开浚荷花塘船坞等。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2),日俄战争爆发。此时,工部尚书吕海寰正在上海任会办商约大臣。他与同任商约大臣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邀约上海官绅和各驻沪机构代表共同协商,于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904.3.10)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该会属慈善性质,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46.7万余人出境。光绪帝曾发上谕,“颁发内银十万两”作经费,以为褒奖。三十三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次年,吕海寰为中外总董等办事人员制发了分金银铜三等的双龙红十字佩章和凭照。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正式委派其副手盛宣怀为会长,并颁发关防。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又改派吕海寰出任会长,会同总董沈敦和、福开森办理战地救护事宜。其间大清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于十月廿五日派出医疗队驰赴武汉。武昌一役,治疗伤者数千人,掩埋尸骸8000余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袁世凯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主要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的救、医、赈,均成绩斐然。 早在红十字会初创时期,吕海寰即为中国加入国际红十字组织多方奔走,1904年8月12日,日内瓦万国红十字会会长、副会长联名具函,言中国入会一事业已成就,瑞士联邦已按照万国公例布告在约各国。但最终未予正式承认。在吕海寰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1919年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现称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国际救济活动。1914年捐款救济欧战难民和日本鹿儿岛地震难民,1920年8月救助俄属庙街2000余名避难华侨和驻外领事、军舰,都赢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次年归葬家乡。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