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的读后感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本诗的诗旨,确实如《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朱熹认定本诗诗旨为“淫奔之诗”,正是朱熹对儒家学问的一知半解之处。本诗的春秋笔法难度,在一个‘子’字。‘子’,十二地支之起手式也,难道就指固定的张三李四吗?以一‘子’而代‘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就是以一贯之,怎么解释?我不懂,自己体会,我只知道学也。
要读懂《周易》,必须正确解出《诗经》;要正确理解《论语》,也必须在正确解出《诗经》基础之上。孔子的春秋笔法,难度就在‘一二三’ 个字的正确理解之间,“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知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君子敏而求之,载驰载驱间,贵玉贱珉,采采卷耳也!”我的春秋笔法,自许超颜回而不‘比羞’(媲貅),当仁不让也。媲貅,君子周而不比,要‘比’就能纳‘周’(周,《周南》也)而行。今人总是以平面观察世界,连语言都平面化,何其愚昧无知也。求易舍难,总要求不付出努力而坐享其成,有这样的美差吗?如果问我写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要怎么用?刘禹锡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出,智慧之水自然不泛滥成灾;龙之不出,智慧之水如覆水难收也。
为简化过程,我裁《子衿》、《短歌行》、《陋石铭》、《论语》,执‘经营四方,四方攸同'之道而采,读后感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越陌度阡,舍用相存。
舍之则藏,用之则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挑兮达兮,在城阙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