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勤奋学习典故

2025-03-31 18:51: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悬梁刺股:股:大腿。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典故:东汉孙敬勤奋好学,所以准备了一根绳子,将一端绑在房梁之上,另一端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读书疲劳时打盹,头一下垂,绳子就会拉扯头发使孙敬清醒,便于孙敬继续读书学习;战国苏秦发奋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为防止困倦,准备了一把锥子,打盹时便用锥子刺大腿上一下使自己清醒,坚持读书。
2、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典故:西汉时期匡衡家境贫寒,无力购买灯油,一日夜晚,匡衡无意中发现从墙壁壁缝里透过来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将墙缝扩大些许,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3、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典故 : 晋代车胤家贫,无力购买灯油,而又不愿浪费夜晚的读书时间。便于夏天晚上抓萤火虫作为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晚利用白雪映出的光亮读书。

回答2:

成语出处: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成语故事: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成语释义: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二、目不窥园
成语出处:《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成语故事: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就睡不到3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呆在家里读书。他却说:“我不读书,只顾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长大了,是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