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
问题来源于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并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以至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地肯定了质疑在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可见,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要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讲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时,教师展示各类生态系统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提问学生:“大自然是怎样构成这多姿多彩的美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然后由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问题,可分组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甚是有些很可笑。在这种情况,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外,还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学生提问:“雌雄蜻蜓抱对现象是否说明青蛙属于体内受精的动物?”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内容和查阅相关资料。否则,会忽视了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以及提问能力的培养。例如,伽利略在比萨大学求学期间,老师批评他:“你的问题提得太多,你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应该听我们的话,接受我们的观点。”如果人们变得对任何事物都熟视无睹,变得没有想象力,创新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新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生命之源
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思维产生新的形象或新的设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甚为重要。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发展。所以说,想象是创新的生命之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缺乏想象力的人往往只看到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就像“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侵占了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把“创新”的空间还给学生。如讲授“生物的遗传”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选择了“为什么会有男女的区别”和“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 这两个大家最关注的话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之后,认为人类为什么会有男女的区别,是人体的细胞核里有23对染色体,如果这对染色体的基型是XX,这个人就是女的;如果基因型XY,那么这个人就是男的。有的学生还说,人的性别不是出生后决定的,而是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会激发学生把想象的现象变成现实的探究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