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海螺??

2025-02-24 17:21: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油爆海螺 [风味特点] 1.“油爆海螺”是明清年间流行于登州、福山的传流海味菜肴。山东沿海盛产海螺,以蓬菜沿海产的“香螺”为主。 2.“油爆海螺”是在山东传统名菜油爆双脆、油爆肚仁的基础上沿续而来的。此菜色泽洁白,质地脆嫩,荧包料,油包芡,烈油爆汁,食后盘内元汤汁,只有一些油。 [主料辅料] 鲜海螺肉 250克 清汤 50克 葱 20克 醋 25克 菜心 30克 胡椒粉 1克 精盐 4克 熟猪油 50克 蒜 10克 (耗100克)绍酒 15克 湿淀粉 25克 味精 3克 水发木耳 15克 菜系:山东菜,鲁菜 [烹制方法] 1.鲜海螺肉用精盐、醋搓出粘液,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刀片成0.1厘米厚的薄片,用开水永过,捞出控净水分备用。 2.将葱切成1厘米长的丝,蒜切片,木耳、菜心分别用开水悼一下,用精盐、味精、绍酒、醋、胡椒粉、清汤、湿淀粉兑成滋水备用。 3.炒锅内加入熟猪油,用旺火烧至八九成热时,将海螺肉下油一触,迅速倒人漏勺内控净油。 4.炒锅留底油,烧熟后下入葱姜爆锅,随即倒入海螺肉、木耳、菜心及兑好的滋水,快速颠翻出盘即成。 酒烹海螺 1.材料 :小型海螺一斤,姜/蒜蓉,葱花,辣椒片。 2.调味料 :米酒/绍兴酒各一大匙,酱油一大匙,清水两大匙。 3.做法 :一大匙油烧热,放入姜/蒜蓉,葱花,辣椒片爆香,加海螺和所有调味料,上盖烧煮至汤汁收干即可。 [工艺关键] 1.鲜海螺肉用精盐、醋搓制时,要轻轻揉搓不要将海螺肉搓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可将海螺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一会,使其吸水涨大。 2.水焯、油触的时间要短,以保证海螺肉质的脆嫩,如时间过长则肉老,并且要控净余油、水分。 3.芡汁熟后,要离开火口颠糊,迅速出勺。 油泼螺片 主要材料:海螺500克、大蒜3瓣、香葱1棵、生姜1小块、香菜1棵 油泼螺片调味料:花生油10克、蚝油2小匙、酱油2小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味精1/2小匙 1、将海螺敲破取肉,用醋洗去黏液,用刀将海螺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焯过,装入盘中。香菜洗净切段; 2、先将部分葱、姜和蒜洗净后切成末,用蚝油、酱油调成汁;再将剩余葱和姜切丝备用; 3、将调好的汁倒在螺片上,撒上香菜段和葱、姜丝,浇热油即可 食谱相关信息 原料介绍 海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产于我国沿海浅海海底,以山东辽宁、河北居多,产期在5~8月。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 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营养分析 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白质、铁和钙等营养原色,对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疾病有食疗作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适宜癌症,干燥综合征者食用;也适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 凡屑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 故风寒感冒期间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食物相克 螺肉不宜与中药蛤蚧、西药土霉素素同服;不宜与牛肉、羊肉、蚕豆、猪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类同食;吃螺不可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腹泻。 烹饪指导 1. 螺肉可爆、炒、烧、汆汤、打卤、或水煮后佐以姜、醋、酱油食用; 2. 食用螺类应烧煮10分钟以上,以防止病菌和寄生虫感染; 3. 海螺脑神经分泌的物质会引起食物中毒,食用前需去掉头部。 食疗作用 海螺味甘、性冷、无毒; 具有清热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 对心腹热痛,肺热肺燥,双目昏花等病症有一定的功效。 食疗价值 骨螺科动物红螺、皱红螺等的肉。海螺又称海赢、流螺、假猪螺、钉头螺、海窝窝、菠螺。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获得后,用沸水烫死,取肉洗净备用。 [性能]味甘,性凉。能清胃热,清肝明目。 [用途]胃热口渴,脘腹热痛;肝热目赤疼痛。 [用法]煎汤,炒食,煮食。 [附方] 海螺汤:鲜海螺肉60g,加水适量煎汤,捞取海螺肉嚼食。 本方取海螺清热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疼痛多泪。 现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长成的大海螺壳制作(图135),螺壳呈螺旋状。大小不一, 一般全长2 5厘米~33厘米。多选用颜色清白或有花条纹的海螺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将吹嘴做成 圆锥 形或直筒形,外径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较细,孔径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两端钻孔、 穿以 细皮绳,平时不吹奏时可斜挂于胸前或腋下。海螺装饰较为精美,一般多镶嵌铜或银片为饰 ,显得分外庄重和美观。不仅制成金属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镶以铜或银片,制成翅形 的装饰物,在翅尾还缀有圆环,系以丝穗或彩绸为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珍藏的一支银翅法 螺,全长57.7厘米,翅长38.2厘米、翅宽23厘米,吹嘴长11厘米、直径4.2厘米、 孔径1.8厘米,堪称法螺之最。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 传为元代皇帝钦赐。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海螺多支,螺体多 为白色,带有棕色、 黄色条纹或斑纹,全长30厘米左右,螺口为不规则椭圆形,长径14厘米~16厘米、短径4厘 米~11厘 米。其中有一支极为珍贵的清代贝,全长35厘米,为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 然 生长的清白色海螺,镶嵌以铜制吹嘴,螺身镶嵌翅形铜片为饰,一面镂刻精美花纹,一面刻 有“乾隆御制”四字。这些海螺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吹奏时,左手持握螺口,两唇紧贴吹嘴送气,发音作呜呜声。每支海螺可发出一个基本稳定 的长音,因螺身大小不同,发出的音高也各异,一般在小字组至小字一组之间。海螺的音色 与螺纹的粗细和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螺纹细、少者音色较明亮,反之音色较深厚。 除作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在藏区尼姑庵里,要用吹贝祭奠死者。汉族地区也广为流传, 在浙东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中,海螺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 区,民间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众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