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指数计算公式为什么和深圳市的计算公式不同?

2025-01-05 16:43: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指数是5.0,属于轻度拥堵;工作日路网的平均拥堵时间是1小时40分钟,比去年多了30分钟。公众表示,随着堵点、堵时持续增加,有关部门与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计算出拥堵指数,不如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实实在在改善交通治理拥堵上。

交通拥堵指数是一种综合反映道路畅通状况的概念性数值,相当于把道路畅通状况进行数字化。根据这套理论体系,0至2之间为畅通、2至4之间为基本畅通、4至6之间为轻度拥堵、6至8之间为中度拥堵、8至10之间为严重拥堵,分别对应着按照道路限速标准行驶和多耗时0.2至0.5倍、0.5至0.8倍、0.8至1.1倍、1.1倍以上。

这两年来,国内很多城市也陆续“创造”了各自的交通拥堵指数,有的不仅能计算过去,甚至声称还能预测未来。我们不知道一个全年平均的预测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但从近两年发布的交通指数频频受到社会质疑的情况看,通过一套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字,来引导已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往往变成“交通状况还不错”的纸上数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和很多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持续恶化,市民出行成本不断增加,不少城市发布的交通拥堵指数与公众切身感受存在反差。

不少网友表示,请问这个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是不是把半夜的车流情况都算上了?用数字区分不同道路等级间的拥堵状况是否科学?对于一个个饱受拥堵困扰的城市来说,在市民深受其苦的堵点、堵时实实在在地采取些措施,显然要比费尽力气搜集数据、计算公式、发布指数更重要。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面对愈发严重的拥堵路况,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者给出的建议却是让市民尽量避开高峰期,不要出门。若基于拥堵指数而给出的缓堵建议仅仅就是“避开高峰、不要出门”的话,这个经过复杂计算出来的数字,除了做做数字游戏外,是否还有更实质的作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城镇建设设计所所长张根认为,治病首先是要把脉,拥堵表面上来看是车多路少,但隐藏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有哪些?城市规划有没有问题?交通管理方式和水平如何?公共交通设施和运行质量怎么样?对这些问题没有真正检讨和修复,城市交通状况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改善,那么发布拥堵指数可能会沦为笑话。

“机动车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东京用了12年,北京只用2年多。”张根说,出行是刚性需求,而出行方式则是弹性的,是可调节的。“缓堵从根本上来说是改善出行结构,塑造一个更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

回答2:

因为两个城市面积相差大,北京要比深圳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