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文化”:红色——红色基因 ;绿色——生态文明 ;古色——传统文化。
以江西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化内涵为例:
1、红色:是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江西是一片红土地,不仅孕育了千万赣鄱人民,也孕育了独具历史底蕴的赣鄱红色文化。
百年历史之中,中国共产党启程于江西,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铺就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之路。
2、绿色:是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江西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境内的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世界知名,武功山、明月山、大觉山等各具特色;境内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候鸟越冬的天堂;高达64%的森林覆盖率让青山绿水的江西“风光独好”。
3、古色:是赣鄱文化的古韵内涵。江西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悠久的江西历史,名人辈出,赣鄱古文化更是璀璨如花。
傩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鄱古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扩展资料:
赣州:大余梅岭景区融合“古、红、绿”三色:
梅关景区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的梅岭山麓,是一处融合了“古、红、绿”三色的旅游资源。梅岭,又名大庾岭,海拔746米,地势险要,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
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岭南岭北气候迥同,造就了世界称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历代名人如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王阳明等留下了无数咏梅的诗篇。
岭上梅关为宋嘉佑八年(1063)所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穿关而过的古驿道,为唐开元四年(716)内供奉张九龄奉诏凿修,并在驿道沿途兴建驿站、茶亭、客栈、酒馆等。
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现景区规划面积3.01平方公里,景点20余处,主要包括精品梅苑、仿古民居一条街、民俗中心、庾将军祠、千亩梅林、云封寺、陈毅隐蔽处等众多景观。
走在这悠悠古道上,淡淡梅香扑鼻而来,红色故事传奇动人,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
参考资料:凤凰网-赣州:大余梅岭景区融合“古、红、绿”三色
“三色文化”,红色——红色基因 绿色——生态文明 古色——传统文化
以江西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化内涵为例:
1、红色,是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江西是一片红土地,不仅孕育了千万赣鄱人民,也孕育了独具历史底蕴的赣鄱红色文化。
上世纪初,中国人民在在追求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中,赣鄱大地为中国红色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而燎原燃烧的不仅仅有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还有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百年历史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启程于江西,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铺就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之路。
如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读懂红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精神”和“江西力量”,才能感知和表现红色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之美。
2、绿色,是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江西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境内的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世界知名,武功山、明月山、大觉山等各具特色;境内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候鸟越冬的天堂;高达64%的森林覆盖率让青山绿水的江西“风光独好”。
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而江西省也明确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施政纲领。
在全新的发展战略指引之下,江西已经全面开启建成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发展步伐,并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读懂江西的绿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绿色崛起的文明密码,才能感受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