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祭祀的特殊建筑物。现在常见的坛主要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就有许多公园,名称上就挂着"坛"字,例如天坛、月坛、地坛、日坛、先农坛。这五坛均为明代所建,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的,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这五坛中除天坛内的圜丘坛和祈谷坛为圆形三层台外,其余四坛都是单层或二层的方形台。天坛里的圜丘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坛。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坛,实际上指的是圜丘坛。这座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坛高5米,分三层。上层直径为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呈圆形,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圜丘台除中心石外,全部坛面、台阶、栏杆、拦扳所用的石块数目。均为最高的阳数(即九或九的倍数)。明、清皇帝每年冬至都要来此祭天。坛上没有其他建筑物,帝王对空祭拜,称为"露祭"。
亭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有顶有柱,四周无墙壁,多为木、石、竹等结构,形状有圆有方,有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梅花、扇形等等。常设在公园和一些风景区高处,居高临下以统率全景。也有的设在湖畔,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亭既是点景建筑,以供游人自远观赏;又是得景建筑,可供游人在内停留休息。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名称不一。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称为凉亭,主要供行人在盛夏避暑。亭内置碑者,称为碑亭。桥上筑亭,称作桥亭。亭内建井,叫井亭,也称露天井亭,因亭顶开有一小方口,便于阳光射入井内(据说,不见阳光的水是阴水,人吃了会生病)。还有两座合建的,称为双亭。现代的市镇里还建有邮亭、书亭、摄影亭等,赋予了新的内容。
铜亭是亭中的佼佼者。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颐和园内的宝云阁。整个建筑的顶、柱全用铜铸,呈青蟹色,高达7.5米,重207吨,雍容华贵,被人称为"金亭"。中国现存最大的亭是颐和园中的廓如亭,这座古亭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而成,八角屋顶重檐攒尖,仿檩全部彩画,体形舒展而稳重,气势雄伟,与那里开阔的环境十分协调。
廊是中国园林内一种带形的建筑,供人们漫步赏景,坐歇游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中国的廊名目繁多,大致分游廊、曲廊、回廊、花廊和水廊等。
中国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可算是廊中之冠--中国园林艺术中独一无二的珍品。它以长而多变,建筑精美而著称于世,远望宛如彩带,婉蜒于青山绿水之间,它全长728米,共273间(以四柱为一间计算),长廊自东向西设有四座重檐八角亭子,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别开生面。廊内全部梁枋上彩绘14000多幅图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还有江南风光,历史典放。如果在每幅画前停看2秒钟,需8个小时才能看完。长廊背靠万寿山,面向昆明湖,据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他母亲观赏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的,但实际上长廊的修建使湖光山色之间有一个巧妙的过渡,令人临湖观山或从山观湖,不致有截然划分之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一大发明。民间的私家花园多在江南,也常用廊来装饰,苏州著名的花园拙政园内的回廊,有的凌架于池塘之上,被誉为"卧虹临水"。每当微风吹动水波,彩廊旖丽的倒影势欲飞动,游人沿廊摄影留念,别有一番情趣。苏州留园中的回廊长达600多米,以亭、台、楼、阁相衔接,使整个回廊似断非断,贯通一线,廊墙开有干姿百态的漏窗,花影移墙,交相辉映。壁嵌有古代名人书法和诗词三百多方,称为"三绝"。游人至此,既可赏景怡情,又能拜读名人佳作,各有所获,悠然自得其乐。
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又称平台,一般用土石和砖头垒砌而成,用来眺望或游观之用。事实上,很多著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常建有宫苑。现存的北京北海的团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古台。它是一座5米高的圆形城台,面积约4500平方米,台上有殿、台、廊庑等建筑物。台也有用来观测天文和气象的称观象台、天文台。北京建国门内有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上陈列着大型的铜制天文仪器,原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军事上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称为烽火台。长城内外就筑有很多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信号。长城上每隔300米至400米筑有一座墙台,呈方形,是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至今在"丝绸之路"上还能看到不少当年的土台,都是古代的军事建筑设置
小气鬼。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