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考察历史上许多优秀著作的产生,总结出这些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发愤之所为作”,他们遭遇坎坷,“意有所郁结,不及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总结和继承的“发愤著书”说,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的现象,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不平则鸣”,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说明有许多诗文是作者与社会发生矛盾的产物,他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平,或受到不幸的打击,就产生激愤忧苦的真情实感,发而为文为诗,因而,这样的作品大多深切感人。
在封建制度社会,有抱负者不得志,有才能者受压抑,正直者遭冷遇,抗争者被压迫。生活在那个黑暗时代的诗人,常常处于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不能不引起内心感情的激动,感慨于怀,产生各种愁思之情、贫苦之音、悲愤之音、惋叹之声,而形成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在统治集团中也有一小部分不得意者,或由于改朝换代及内部倾轧,使他们丧失了统治地位,或在人生行程中遭遇了生离死别的某种不幸,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也可能写出发自内心的愁思之作。
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感情也是真实的,因而这些作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为读者所喜爱,有其欣赏的价值。
1、怀才不遇,或理想难酬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感慨生不逢时的名篇,当首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以苍劲奔放的语言,抑郁不平之气,在广阔无垠的历史背景上,表现了诗人胸怀大志而不为世用的凄凉情怀。
李白的《秋浦歌》(十五)抒写了壮志未酬人衰老的苦闷: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揽镜自照,倍觉忧怨,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之情如见。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在被排挤出京四处漂泊时所作: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曰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强烈的愤懑使诗人决心与黑暗的社会决裂,放舟江湖,浪迹天涯。全诗基调是悲怆的,但也不乏高亢的音符;主旋律是苦闷、烦忧的,却也充斥着豪迈雄放的气概。
被誉为杜甫集“七律第一”的《登高》,写登览所见秋江景色,倾吐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长江奔流不息,无穷无尽,滚滚而来,而落木萧萧,大自然凄切悲凉,人生是多么短促啊!抱病登台,孤独无依,迟暮寒霜,更多一层艰难苦恨之感。
他的五律《旅夜书怀》也写他漂泊无依时内心的感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大江奔流,天地广阔,满怀抱负的诗人一事无成,却落得像飘零的孤单无依的沙鸥一样,其中蕴含着哀痛和愤慨。
岳飞的词《小重山》也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写得沉郁而婉曲: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陆游词《诉衷情》写神州陆沉,中原难恢,壮志未酬,身老山林,又是一种感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悲愤而豪壮,而他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也抒写年华虚掷、意志难伸,感叹哀惋而深沉: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他遭贬六年后又被召入京,在京城客店等候召见。这时坎坷的遭遇使他对朝廷政治的黑暗,世情的淡薄,有了深切的体会,他觉得既不能与投降派同流合污,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还不如回乡去的好呢。含蕴不尽之意,俱在言外。
2、浮生若梦,岁月如流
诗人们有时也感慨岁月如流,浮生若梦,时光消逝而事业无成,徒见镜中增添白发,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曹操的《短歌行》其二,用朝露比喻人生的短促,岁月逝去,他统一天下的事业远远没有完成,难免产生一时的苦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怃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
一时的苦闷和孤独之感,并不等于消沉悲观,他仍然流露出对事业的执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努力争取“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面对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诗人在感慨中仍不乏豁达的心情,如苏轼词《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意境清悠、深远,感叹春光易逝,美景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但诗人并不伤感,他仍认为人生是美好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呢?他的《水调歌头》更表现了他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态度: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诗人看来,人生毕竟是美好的,因为人间有真挚的情意。所以,这类诗词的基调是健康的。
也有一些诗词,只写个人的离愁别绪、感时忆旧,但情挚意切,抒写深刻。这些情的浪花,在人们的心灵也激起不平静的涟漪。具有审美情趣。如晏殊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事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虽然写的是伤时惆怅,却清新朴实,含蓄委婉,蕴含深刻的哲理。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多写幽怨和闲愁,抒发人生的感慨,深刻地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流亡之痛。
这类诗词中的悲苦音调,表面看来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天地,实际上仍扎根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上,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相似命运。人们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只要出自生活中深切的感受,不论是悲慨、伤感、愁恨、苦闷、解脱和追求,不论它如奔泻的江河,还是如哽咽的细流,都是一定的社会矛盾的反映,能够在读者中觅到知音。
1、要品读诗词.
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4、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