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建国前后,大顺已被清朝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仅一年,即覆灭。
当时的南宋前期有几位有名的大将来抵御金朝的来袭。而在后期则是签订停战和约及送金银财物和礼品来维持。而且还出现割地求和,皇帝及一些大臣胆小怕事,未打先输,不能说是偏安一隅。
再来说到南明的话,国立比南宋弱很多,也没有几位能干有才的将领,国家也被庸君及奸臣搞的虚弱不堪,又有起义事件的发生。在这样国库空虚,人心不和,国势不安,君臣无能的情况下,哪里能抵御比金更强的满清呢!
南宋于南明国力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北宋虽经“靖康之难”但只是在徽宗一朝把国家搞乱了,金是趁乱取胜。虽然自此北方以成为战场但当时经济中心正慢慢的向东南移动,国力虽然受重创但也没到一蹶不振的地步,实力还在。
南明则不同早在南明之前明朝就已经连续几朝被昏君佞臣弄的是遍体鳞伤在加之以各地连年不断的起义等等国力民心早就耗没了...
我楼上说的都是荒谬之言:
宋的重心本来就在南方,主要富庶的是苏湖,军事力量中有强大的水军,它在北方一直没有收复燕云,首都也定在开封。丢失了北方以后,它迁都金陵,而国力损失不大,水军强大之下,长江就是天险,而且北方的辽国也面临着,金,和蒙古的崛起,不能全力攻宋。
而明不一样,明朝自洪武大帝迁都北京以后,祖宗遗训"“天子守国门”,且主要防范蒙古人,天下大部分的军队,最精锐的部队都集中在北方,经济重心,一直苦心经营的也是北方,北方丢了以后,就好比现在的中国丢了上海,广州,退到了甘肃,青海,肯定没希望,各种工业,商业设施全部没有了。
首先说南宋,在南宋有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的不世英雄,后来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基本上算是得到了稳定,再后来联合元朝(也就是蒙古)一起消灭了金国,但灭了金国之后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敌人—元朝,南宋就这样结束了。
而东晋呢 ,当时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政权,和东晋的汉族政权长期对峙,
再者说南明,因为当时的南明已经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虽然当时有大批的反清复明的勇士,但明朝末期给人民留下的灾祸(荒地、水涝等)已经让老百姓痛苦不堪,在明末的时候在民间有这么一首民谣:
“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老天爷,你年纪大,你看不见人来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杀人放火的享尽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塌了罢!你塌了罢!”
可见可见普通民众对明朝政府怨毒之深。清朝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绝非只靠杀戮。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下意识的忽略这点,只靠武力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如元朝,如果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暴政,就算是纵横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也是迅速瓦解。另外,明朝吗末期水利系统早已经是混乱不堪。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河道大决口,造成严重水灾。这就是明王朝给清政府留下的烂摊子,鉴于此,清朝政府还开辟了专门的部门处理水利事务,在领导王永吉的带领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水利工程,对河北平原和淮阴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造福无穷;
虽然在清朝入关后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大江南北的反抗,但是清朝的最终统一全国不是因为暴力镇压,而是因为积极的改革造成是不可否认的。而明朝政府,以及南明政府,对他们而言,这些改革措施他们比清朝政府更有条件做到,他们完全可以得到民心,解决财政危机,提高军事实力,只不过他们都不屑、不愿去做罢了。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希望能帮到你~~
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老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恰逢南京的明朝残余势力议择君继承大统,然后挥师北上。在此期间,南京内部曾出现拥潞王(朱常淓)与拥福王之争,最后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以军阀势力推举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见风使舵,逼迫史可法等东林党官员同意。四镇及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崇祯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
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弘光元年与隆武元年为同一年)。 朱聿键,朱元璋九世
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1632)嗣立唐王,九年(1636)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帝继位之初,俨然想有所作为,他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同时又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改变原来弘光朝廷联虏灭贼的错误政策方针。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隆武却颇不得势,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就连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很快被其掣肘。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以无大用,被清廷所杀。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鲁王时期
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1646)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明昭宗(1623年—1662年)朱由榔,汉族,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明思宗的堂弟,父桂端王朱常瀛。在隆武被俘后,于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肇庆正式即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永历帝倚仗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大西之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带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一度甚至收复湖南等地。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政权灭亡。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次年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1月,永历帝在昆明遭绞死,终年39岁。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