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两点:
第一、咳嗽本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咳嗽排出痰液,可以把肺或气管内导致炎症的物质,如灰尘、细菌、病毒等等,连同痰液一起排出体外。其实临床上特效的止咳药不是没有(比如“可待因”之类),但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候却有严格限制,怕的就是咳嗽一旦被人为止住了,痰排不出来,炎症反应会加重,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你现在能够排痰是好事,至少证明你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完全正常。临床上许多“老年性肺炎”病人,发病后极少出现剧烈咳嗽,结果常被误诊为其它病,等发觉是肺炎,治疗起来往往就很困难了。老年人之所以得了肺炎却不出现咳嗽,就是由于年纪大了以后,身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下降的缘故。
2、导致大量痰液产生的机制实际就是肺或气管内的炎症。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仅仅只是“止咳”或者“化痰”,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治疗的关键就是“消炎”,也就是使用“抗生素”。肺或气管的炎症绝大多数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果把细菌比作树木上面长出的虫子,那抗生素的作用就类似于杀虫剂,只要使用得当,抗生素可以迅速杀死导致炎症的细菌。细菌没有了,炎症自然慢慢就会消退,咳嗽和咳痰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你现在需要的不是特效的“止咳药”或“化痰药”,而是正规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建议去正规医院输液治疗。同时口服相应抗生素类药物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摘自:求医问药网 http://www.jk58.com)
中医辨证治痰多,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参考资料:http://www.jk58.com/article/105/128/200618115437.htm
这还是感冒遗留的炎症,多喝水,吃点消炎药,相信你会很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