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哪三个发展阶段?

2025-02-23 18:42: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2、资产转移理论

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3、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扩展资料: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②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