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蒙古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岩蒿多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萌发,生长较缓慢,7月上、中旬现蕾,8月开始开花,疏散的圆锥状花序一直可开放到9月上、中旬,首批开放的花则在此时进入果期,果期一直可延至10月上旬,很快枯萎,进入休眠期。
岩蒿为轴根型植物,主根粗壮而扭曲,一般直径为3—3.5cm,在石质较少的土壤中生长时,根颈和主根上半部直径可达10cm。根系集中在表土层下50cm以内,侧根发达,多数斜向生长。根颈可生出侧根和不定根,借以增强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岩蒿为石生旱生植物,广布于草原与荒漠草原带的低山丘陵,也是山地半灌木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喜生于向阳的岩石裸露的陡坡上。它利用岩石缝隙仅有的凝结水,仍然可以生长发育很好,分枝繁多,丛径可达25—60cm,丛间其他植物非常稀疏且分布不均,盖度只有20—30%,常见伴生成分有万年蒿(A.gmelinii)、冷蒿(A.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在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系列中,岩蒿群落处于山地森林灌丛带的下部,占据山地阳坡,与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大果榆(U1mus macrocarpa)草原化灌丛相结合。在荒漠草原带的剥蚀残丘上,岩蒿常与戈壁针茅(Stipa gobica)或石生针茅(S.klemenzii)组成群落,并且它呈馒头状小片分布于残丘顶部,由于气候干燥,其个体的高度与分枝密度远不及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