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白粉虱?

2025-04-02 18:33: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在我国各地均有危害,特别是在保护地较多的地区。危害时主要集群在叶片的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吮叶片的枝叶,成虫和若虫分泌蜜露堆积在叶片和果实上,影响光合作用和降低果实商品性。白粉虱的各种虫态可在温室朝天椒上越冬。雌虫交配后每天可产卵几百粒,还可进行孤雌生殖,后代均是雄虫。成虫具有趋黄、趋嫩、趋光性,并喜食植株的幼嫩部分。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一年可繁殖10代左右。
(2)防治措施
①生物防治。在保护设施内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大草蛉等天敌防治白粉虱。②物理防治。可在栽培地设置橙黄色板,上涂10号机油。每667平方米30~40块,诱杀效果较好。隔一周在涂一次机油。③药剂防治。可用25%的扑虱灵2500倍液、25%灭螨锰1200倍液、10%联苯菊酯(天王星)、2.5%溴氰菊酯(敌杀死)3000倍液、三氟氯氰菊酯(功夫)3000倍液喷洒,每周一次,连续喷3~4次,不同药剂应交替使用。喷药要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先喷叶正面再喷背面。④熏烟防治。在保护地施用,傍晚密闭大棚或温室,用20%灭蚜烟剂熏烟,或用2.5%氰戊菊酯油剂用背负式机动发烟剂释放烟剂。

回答2:

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黄瓜和其他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干枯、甚至全株枯死。白粉虱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常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黄瓜和其他蔬菜失去商品价值。除严重为害黄瓜、番茄、青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外,也严重为害其他瓜类、豆类等蔬菜作物。

防治白粉虱,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黄瓜等蔬菜作物的栽培管理,培育“无虫田”,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辅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1)农业防治

①实行黄瓜与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等作物轮作,切断白粉虱的生育链,减少其对黄瓜的为害。

②育苗床远离黄瓜园和生产温室,育苗床和设施通风口密封防虫网,控制外来虫源为害。

③避免黄瓜与白粉虱嗜性寄主番茄、甜椒、菜豆等作物混栽,减少为害。

④栽培黄瓜的设施周边,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2)生物防治。

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又名粉虱匀鞭小蜂Encarsiaformosa),大田及设施黄瓜和其他蔬菜,当粉虱成虫在0.5头/株左右时,每隔两周放1次,连续释放2~3次。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左右时,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为害。

(3)物理防治。

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栽培黄瓜的菜田、设施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0.3米×0.2米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上一层黏性油(10号机油加少许润滑脂调匀),每亩设置30块左右,吊挂高度略高于或与植株高度相同。当粉虱黏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黏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为防止油滴烧伤作物,吊挂位置应避开黄瓜植株。如能实行黄板诱杀与释放丽蚜小蜂结合协调运用,其效果尤佳。白粉虱繁殖迅速,易传播,在同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生产单位应注意联防联治,以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4)化学药剂防治。

白粉虱世代重叠,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同时存在卵、若虫、成虫和拟蛹各虫态,而当前没有对所有虫态皆有效的药剂,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必须连续用药数次。选用药剂和浓度如下:

①10%扑虱灵乳油(又名灭幼酮、优乐得、亚乐得、Applaud,有效成分为噻嗪酮Buprofezin)1000倍液,对粉虱效果良好。

②25%灭螨猛乳油(又名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

③天王星(联苯菊酯,又名三氟氯甲菊酯Biphenthrin)2.5%乳油3000倍液,可杀成虫、若虫、拟蛹,但对卵的效果不明显。

④功夫(氯氟氰菊酯)2.5%乳油3000~5000倍液。

⑤设施栽培最好用烟雾剂熏蒸防治。间隔5~7天1次,连续2次,可彻底消灭室内各种害虫,确保冬春无害虫为害。注意:熏蒸时间应在下午2~3时开始点燃,后封闭设施,一直到第2天上午9时左右通风放气。

回答3:

专家解答

白粉虱在各地日光温室中都有发生,已成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上一种主要害虫。白粉虱寄生范围很广,包括多种蔬菜、花卉,对瓜类为害比较严重。

(1)症状温室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成虫和幼虫还能排出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呼吸和同化作用,降低产品质量。此外,白粉虱还可传播病毒病。(2)发生特点白粉虱在温室中可安全越冬,以各种虫态在蔬菜上繁殖为害。一般35~40天完成一代,数量可增长30倍以上,形成翌年虫源基地。春季和初夏该虫随移栽的菜苗传播和成虫飞行扩散,迁到下茬蔬菜或杂草上;秋季和初冬又以基本相同的途径迁入温室,完成年生活史。由于保护地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错,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3)防治方法①日光温室秋冬茬栽植较耐低温的绿叶蔬菜,可免受危害并能切断白粉虱的生活史,还能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②培育“无虫苗”是关键性防治措施。具体做法是:冬、春季苗床要与生产温室分开,结合整地清除残株杂草,施用烟剂熏杀残余成虫;避免在白粉虱发生的温室内混栽育苗。

③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将黄板涂10号机油后挂于行间,略高于植株诱杀成虫;或用市售黏蝇诱杀卡,每667米2挂15~20个,有效期可达1个月左右。黄板(卡)可兼治美洲斑潜蝇、蚜虫等。

④设施甜瓜上初见白粉虱成虫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3~5头/株,每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蜂3~4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发生。

⑤在白粉虱发生早期和密度较低时喷药。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各1000倍液。注意轮换用药,延长杀虫剂使用年限和延缓抗性产生。

⑥当白粉虱发生较重时,用22%敌敌畏烟剂每667米20.5千克,于傍晚收工前将棚室密闭熏蒸,杀灭成虫。

提示板

新建大棚温室应在通风口设置防虫网,防止白粉虱迁入。露地瓜田应远离温室大棚,因棚室内越冬的白粉虱是瓜田的虫源,应尽可能使瓜田远离感染白粉虱的棚室,减少扩散机会。

回答4:

(1)为害及发生规律白粉虱,又称小白蛾。其成虫体长1.0~1.5毫米,淡黄色,有两对翅膀,上覆白色蜡粉,双翅合拢时呈屋脊状,形如蛾子。该虫是温室大棚的重要害虫,一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以各种虫态在棚(室)内越冬。成虫羽化后1~3天,即可进行交尾产卵。适宜的繁殖温度是18~21℃。为害草莓的白粉虱有多种,以温室白粉虱危害最严重。

白粉虱的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生长受阻,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该虫能分泌大量糖蜜,堆积在叶面和果实上,导致烟霉菌大量生长,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死亡。

(2)防治方法①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向性,故可以用黄板诱杀成虫。②在若虫期,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寄生于虫体,防效显著。③实施药剂防治。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1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施植株,毒杀白粉虱。

回答5:

白粉虱俗称小白虫、小白蛾。随寄主植物花卉苗木作远距离传播,其危害性随着温室拱棚设施的发展而愈加严重。一年十多代,世代重叠。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叶片汁液,还传播病毒病,亦可引起煤污病。被害叶片失绿、褪色、凋落,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防治要点:瓜地不要与菜地为邻;大棚周围选种白粉虱不喜好的植物;培育栽植无虫苗;利用高密度防虫网阻档成虫飞入大棚;连续喷施阿维菌素或吡虫啉等农药。释放天敌丽蚜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