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研

2024-12-14 16:37: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课题名称: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二、课题的提出
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养成的。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
所谓阅读能力,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一般说来,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它同其它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养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近过程。
三、课题成因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2.学生阅读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们虽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但学生的阅读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A.在阅读短文时,学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阅读速度慢, 阅读效率低。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做试卷的分析时,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
B.对已学过的阅读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运用。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比较欠缺,许多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被他们所关心。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C.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家长普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有不为少数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读书要逼着看,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使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2.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使自己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二)研究任务:
1.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让每个学生愿读、乐读、会读、善读。养成自觉阅读良好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优美词句。改变阅读教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整体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促使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阅读的内容,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于课余,从以下途径进行实践: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2.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
(1)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认真上好讲读课
3.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4)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5)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6)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5.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建立激励性机制
班级开展阅读比赛,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6.阅读教学向习作训练的引导
阅读教学同作文教学异曲同工,在教学中注重有阅读教学向作文教学的引导。
六、研究思路
1.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孩子从本课题中受益。
2.研究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实践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进行个性化阅读。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八、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1.研究启动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组建课题,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任务、目的、意义、内容方法、阶段步骤等。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特征,填写申报书,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
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实验基地,组织培训,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研究课汇报活动。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
A.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包括:阅读情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方法等)并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优秀诗文积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优化。
B.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C.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引领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
3.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系统地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九、课题承担人
本课题由刘凤一人承担并负责完成。
十、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而且本课题承担着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2.申报的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充足时间保证。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阅读教学优秀教、案例设计、课例选编。
2.生优秀读书笔记,优秀习作集。
3.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献报告,做好阶段性小结。
4.写有关研究论文。

回答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 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