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教学有规律可循。科学的教学思想,系统的学科知识,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普遍的认知规律,共同的心理基础,序列化的智力培养和智能训练,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教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鲜明的审美性,有相对的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选用具有灵活性……教学中的诸多变量,决定了教学的艺术特质。而这些艺术性,又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理想课堂的六个要素:
理想课堂应该有这样的六个要素: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爱孩子,尤其是那些“跟不上队伍”的孩子。教师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把人的发展、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这里的人,主要指我们的学生。
不管所教学科有多么的不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心中有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成长环境都不一样,而老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管学生是什么样,你都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教学有规律可循。科学的教学思想,系统的学科知识,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普遍的认知规律,共同的心理基础,序列化的智力培养和智能训练,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教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鲜明的审美性,有相对的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选用具有灵活性……教学中的诸多变量,决定了教学的艺术特质。而这些艺术性,又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扩展资料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校园是多彩美丽的,是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是让人期待、让人享受、让人留恋的;教师是幸福的,是充满爱心、责任心、公正心、智慧和远见的,
是时常为学生的成长进步而会心微笑的;学生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是满足的,是为自己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倍感自豪和骄傲的。
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为“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其中有效课堂强调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每一个”,即: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应该是为了赛课作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识字课、计算课、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
扩展资料:
理想课堂的“六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则是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
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理想课堂
在组织课堂教学竞赛提问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太苍白了,无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今天我读了曾旭英老师的文章,对于大家来说,很有操作性,于是转载于此。曾旭英老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语文教师,曾任育才小学校长,我们在2004年一起参加省小学校长理事会,有过一些接触,是个很温婉知性的女子,后来听说是一些收费方面的纷扰让她放弃了校长这个头衔,投奔砂子塘小学的孟董,甘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今天读到她的文章,我觉得一个人能放弃功名利禄,静心教育教学,潜心自己的学问和学养,培育更多的老师和孩子,值得仰视。 理想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 ——使飞扬的激情喷涌而出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算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是的,每天早上,我必喝一大杯咖啡或者浓茶,让自己的神经高度兴奋起来才走入课堂,弄得自己有时生字课、复习课也那样眉飞色舞,也情不自禁地要激情投入一番。明明知道自己皮肤不好与长期喝浓茶有关系,但也没想到要去改变什么。诺大的一间教室,我从不用扩音设备,隔壁303经常举行“高级首脑会议”,我惟恐自己粗大的嗓门、不雅的形象被暴光,还专门吩咐一个孩子一定一定记得上课关门。同事们有时“效仿”我的动作来“取乐”,当然,他们的“调侃”是善意的,但我还是经常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度”,要掌握好“火候”,要控制自己动作的幅度和力度,惟恐给亲爱的孩子们“张牙舞爪”的印象,可一到课堂上自己就是控制不住。 课堂上如此地激情,有时激情到有些“张狂”,原本以为自己很另类,甚至有时还感觉和我一样情趣相投的“知音”难觅,哪知,这次在我们的青年教师比武的课堂上,让我大长见识,大为感叹,我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年轻老师的那种激情,那份投入,我好感动!我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激情喝彩!为这样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喝彩!好样的,年轻老师们! 一直以为,王静老师的课堂激情是清理之中的,因为平日里,她的笑声就是爽朗的,她说话就是大气的,《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说到“可恶”,你瞧,她脸上写着“可恶”,语气中含着“可恶”,眼神里露出“可恶”,肢体动作中演绎出“可恶”,可爱的王静哟,此时,对可恶的蚜虫呀,可真是恨到了极点!呵呵,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激情的魅力! 周余老师的激情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他是男孩子呀,又是北方人嘛,尽管声音不是很清澈但也浑厚,语音语调不是很纯正但也别具特色、自成一家,高度稍有欠缺但也“体积”不小(呵呵……失敬了失敬了)。他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堂上演绎出的激情,也是那样澎湃、那样高昂。 黄桂蓉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中放射出的激情却是大大出乎预料!这位老师,我只知道她教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叫不出她的名字,直到一次教研活动上,她竟然谈起了我,一问别人,才知道了她的名字,平时也就多注意了她一些。小巧玲珑,眉清目秀,细声细气,小家碧玉……可就是这样一位瘦小的、内向的、文弱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不到喷薄而出的,确是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汹涌澎湃的激情!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彰显了她的大气,她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她弱不经风的外表与她汹涌澎湃的激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真的想不到,她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还有李霞英老师,给人的感觉也是文弱的,可课堂上的她,竟也是那样的激情四射,神采飞扬! 是啊,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曾听过无数大师们的课,至今留在我印象中的,不是精妙的教学设计,不是渊博的学识,而是他们课堂上,涌动着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 例如王松舟(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听过他很多节课,课堂上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华,何等的神采飞扬!哎呀,那种激情,真正是“喷涌而出”,激情,充满了他的语言,他的表情,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他的激情,感染了课堂,感染了那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将自己,将文本,将学生,在心灵上融为一体,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还有窦桂梅,几年之前就听过她的《激情与思想》的报告,真的很受感染。她说,读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黄金屋”,发现生命的“颜如玉”,那么如何把我们自己发现的,感受的,转化为过程送给孩子们,靠什么,靠激情!“激情是我永远的追求”,“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激情会让我们青春依旧”!说得太好了!其实,除了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那样美好的课堂境界,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 我常想,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激情!激情投入工作,憔悴的就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靓丽的却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工作的琐碎,外界的五彩缤纷的骚扰,足以把一个人的激情吞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作业本的红勾勾甚至也是很机械的一个一个打下去就是了,久而久之,对教育也就渐渐麻木。教师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的就是对教育的执着! 理想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 ——使花开的声音绽放开来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几分钟过后,教师说,下面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惟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听到了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于是,这位教师走近这位男孩子,蹲下来,竟然把他抱到了凳子上,然后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非常真诚的说,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这个孩子非常激动,马上把他的发言大声的自豪的又重复了一遍,自然,台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孩子,更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教师,他高扬个性,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赏识学生的个性,仔细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花开的声音,他的课堂,不就是人性弥漫的天堂吗?《三个儿子》的设计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尤其是上课时那样投入,那样忘我地与课文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老师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心灵,还有那份包容与机智,如行云流水,给每一位学生自信。尤其是教师指导朗读时极富煽动性的激励语言,极其的高明,极其的巧妙: “男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跟头翻得有多好”。“女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歌唱得有多好”。“瞧他的表情多自豪,如果还有动作就更好啦”。“我怎么感觉不到重呢,谁再读读。”“女孩子们,你们来当当这位自豪的妈妈。”“男孩子们,你们也来读读,一定不会输给女孩子的。” 像这样精彩的语言,课上比比皆是。听课时我拿着笔刷刷刷地记着,惟恐漏掉了哪一句。 课结尾,教师总结,出了一个填空题:只有( )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好,好,设计得很好,我期待着学生思想小溪的流淌,我期待着不同花开的声音。可第一个学生就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孝顺”,教师还没有待到满园的花开,就嘎然而止关闭了,赶快板书:“孝顺”,并且还把这唯一的答案用课件出示给了学生。 可爱的老师,思想交流没有唯一答案的呀,你是担心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会让你处于无以应对的尴尬境地吗?没关系呀,不要框住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如果实在无法招架,你就“哦~呀~恩~……”带过去呀,待学生说到了“孝顺”时,眼里大放异彩“太好了”,随即板书完成。呵呵,想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呢?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 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期待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个性色彩! 期待着语文课堂上,能够听到更多不同的、更精彩的花开的声音……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人都有收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