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2024-11-25 05:46: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张莺琼内容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有效 预设 生成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1、课前预设要全面分析学情,理智地认识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数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面对我们的学生,在备课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③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④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⑤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正是由于恰倒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中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学生一阵阵真的,真的呼声充分说明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情绪最为活跃,思维最为积极,对问题的感受最为敏锐,对问题的理解也最为真切。而面对学生多样且富有个性的回答,教师只有充分预测了,才能做到临阵不乱,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适时地促进生成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但是在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周长》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测量树叶的周长。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是预设好统一的测量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测量的方法。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预设方案中,准备了一些学具(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纸片以及线段),在认识1/2的基础上问学生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学生有的说想认识1/3,有的说想认识1/4,有的说想认识1/5、1/8,还有的说想认识3/4、2/8,我乘机说:好!现在就请你们运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你们想认识的分数。由于预设充分合理,学生很快地展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成果。
正确选择预设,放手让学生创造,灵活生成,学生不仅成功地构建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3、在生成中果断放弃预设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方格有多少为例,课前预设这一课是在学习《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 6 的乘法口诀。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图(每排有6个方格,共有9 排)让学生根据方格图编出 6 的乘法口诀, 学生很快编完了,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位同学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 7 的乘法口诀。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回答: 我在方格图上再画一列 9 个方格,这样每排就有 7 个了。 我对这位学生的勤于思考给予了肯定,并甩开了预设的教案。随即在方格图上用红粉笔画了一列方格,问学生:你们能试着编出 7 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能。接着学生便积极地在纸上编起来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我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便完成了,同时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得到了激活。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课后生成的延续
课后习题练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延续。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精彩生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知识融入孩子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练习设计就在于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论知识生成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的。因此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前的预见性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后的发展性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4、《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