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估算方法:
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
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数字的小数部分,取其整数部分的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为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小),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数量单位估计法: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去感知数量单位,实际体验数据的大小多少。
扩展资料:
相关例题:
一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四年级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
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10 等于 5500,肯定大于 49×104 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第三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05 等于 5250,与准确值很接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估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下面结合三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优化数学策略,强化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有估算意识。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
我们现用的三年级教材里,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加了很多让学生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公园门票、租车等,但还远远不够。在目前情况下,学生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因此,遇到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自己创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感受估算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与意义。
二、强化估算训练,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作为《课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热情就尤如火山喷发之势空前高涨。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四个单元都要用估算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渗透估算思想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估算。我在教面积时,先出示准备题:在下列( )里填平方分米或平方米
1、数学课本封面大约6( )
2、教室的地面大约60( )
3、教室黑板的面积大约6( )
有的学生填出了数学课本大约 6平方米,6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估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任务了例题教学。
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二要结合计算经常运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应用一: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2米4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5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应用二:运用计算知识的规律进行结果的估算。在下列式题计算后,你能迅速估计结果是否正确吗?56-28=84错误,(将减法看作加法进行计算了)356+249=505错误,(356+200就等于556结果肯定错误)。要求学生在平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应用三:运用估算确定商的位数;直接说出下列计算的商是几位数,288÷4、 234÷6、118÷6。应用四:估计下列计算的商是否正确,756÷3=25、321÷3=17,通过估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规律,并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迅速做出估算,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挖掘估算素材,掌握估算策略。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形成了一定的估算习惯基础上,就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掌握估算策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也并非是无章可循,估算的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估算的方法:
取近似数估算:即用“四舍五入”法取算式中几个运算数据的近似数,然后依据这些近似数的运算结果估计整个算式的值大概是多少。如:99×43≈100×40=4000,因而99×43的值应在4000左右。
根据商的最高位估算:即只计算算式中商的最高位上的数的结果,就能预知结果是几十多或是几百多,确定上的大致范围。如计算132除以4的商是几十多
根据位数估算:即在四则运算中判断得数的位数。如:55×67积是四位数。
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在一年级就已经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平均估算法:这个方法适用于包含许多加数的加法运算,其中这些加数的大小又都比较近,取一个合理的平均值,然后乘以这组数的个数,得到估算的结果。
以上的这些估算策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应用。
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中,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第二个因数相乘,如:692×4看作700×4。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如:590÷3看作600÷3,242÷8看作240÷8等。如43×63=2319 结果是否正确只须估计一下,43大约是40,63大约是60,那么40×60=2400也就是说43×63=2319 结果是错误的。它的结果不可能小于2400。
这种基本的估算方法,在平时的计算中是经常要用的、是最常见的估算方法,要使学生掌握、会用。
2、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估算的结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许有误差。这就为体现不同的估算方法,锻炼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口算、估出答案,均应予以肯定。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18×22≈( ),估算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估算方法二:18≈20、22×20=440;估算方法三:22≈20、18×20=360。三种估算方法都应予以鼓励。提倡以快、灵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的思考,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要多交流,要明白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图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又如,面积应用题:估计本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的学生估一估长再估一估宽,然后长乘宽,求出面积;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估出的是平方分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3、灵活运用估算方法。不同的问题应选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还要灵活选取恰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使估算的结果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5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列式为:49×54,估算方法一:49≈50、54≈50、50×50=2500应该准备2500元;估算方法二:49≈50、54≈60、50×60=3000应该准备3000元。解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谁的估算更好些,为什么?尽管估算方法一是按“四舍五入”法进行的正确计算,但一些现实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54看作60更合理些、更符合实际。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运用估算,要从实际出发,有时需要打破常规来考虑。
在估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解释估算的过程。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释估算的过程就是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将估算的过程说清楚,说明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学生想说、敢说,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四、把估算思维延伸到课外。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形成思维成熟的过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外的平时交谈中,我们教师不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渗透估算理念,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估算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估一估学校篮球场大约多少平方米?学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在购物前必须要估一估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等。
估算,是数学计算中的奇葩。它是一种较为快捷的非严谨运算。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估算的应用很广泛,在加、减、乘法计算中的检查得数要用到估算,除法计算中的试商用到估算,放学路上要用的时间也要用到估算,购物时用到估算的更多。估算天天都有,估算日日存在,估算是精算的基础,估算也是精算的补充。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估算的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 经历估算的过程, 估算的一般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 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 ③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 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 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 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估算”
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 “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 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 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 252≈300 ③ 252≈250 6≈5
300 ÷ 6=50 250 ÷ 5=50
每排大约坐50人。 每排大约坐50人。
② 252≈240 ④252 ≈250
240 ÷ 6=40 250 ÷ 6=41 … 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 260 ÷ 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 ÷ 6思想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 289≈300 ② 289≈280
300 ÷ 20=15 280 ÷ 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 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小结: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 ÷ 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三、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2004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 )分钟到达。
② 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 )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2005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 )元。
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2005年2月28日,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 )张佰元币。
信息 ② 2月29日,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 )张佰元币。
信息 ③ 2月30日,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 )辆面包车?(课件中面包车上写有“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学生代表看了同龄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后,回来向全校同学号召: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尽一切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课件出示)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即找准了建构本课知识所需的学习起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建立了一个根基。
加法估算起到引入情景与复习的双重作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加强各种算法的比较,减少重复,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方法背后的方法”,达到“闻一知百”的效果。
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从而学会“倾听”、“比较”、“完善”“创造”。
既巩固方法,又引出新问题。这样从同一学习材料中,提炼出两个不同的需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他们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说法的理解。
呈现学生经历过的手拉手活动图片,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些需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地体验了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而且现实背景中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情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习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使课堂绽放异彩。
教学片段实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估算技巧
小学三年级估算应该怎样教
我来答有奖励共5条回答
暴走少女55LV.102020-01-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估算方法: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